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精读:深度阅读的艺术》精华摘录

《精读:深度阅读的艺术》精华摘录

作者:hudy2005   来源:  热度:41  时间:2025-04-26
【说明】以下内容都摘自《精读》一书:写在前面的话深度阅读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本书旨在提供几种深度阅读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一些多角度的示范和探讨

【说明】以下内容都摘自《精读》一书:

写在前面的话

深度阅读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本书旨在提供几种深度阅读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一些多角度的示范和探讨,而并不提供速成秘诀和终极答案,阅读本书并不能替代读者自身的阅读操练,不能替代读者的独立思考、潜心探索,不能替代读者在形式与观念间游弋。

阅读本书只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远不是结束。

P.20

读者看一本书看不懂,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读者的原因,而是作者的原因。作者没能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按照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内容,造成了读者理解书中内容的障碍。写一本层递型的图书,就像搭建阶梯,供读者攀登一样。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大的,理论上,一个人可以学会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技能,只要我们有充足的时间以及合适的“阶梯”。即便要学的东西难度很高,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能力水平,我们只要找到足够好的“阶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抬升一点点,我们最终就能攀到想去的高处。

P.21

不要畏惧大师级的作品,因为大师是极少数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人。通常我们不需要先读某些“普及本”“简易本”做铺垫,而是应该直接大胆地去接触大师的作品。当你准备要学习数学、物理、生物或计算机中的某一块内容的时候,你的首选是读这个领域中的大师(往往是某个学科的奠基者)所写的书。我们不要以为大师写的书都很难懂,恰恰相反,难懂的是那些普通学者写的书。大师由于对这个领域研究得已经十分透彻,因而能够直击本质,从最基础、最朴素的概念开始,把读者有序地引导到深邃的秘境中。

P.22

我们如果想读历史类的书,那就不要害怕读厚书,不要害怕读大部头。因为历史是很复杂的,它有很多维度、很多侧面,如果读一本记述非常简略的历史书,那么对历史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前因后果都只能留下粗浅、表面的印象,会感觉历史很抽象,更难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历史网络。但是,如果我们读的是一本叙述详尽、论述周全的书,那么我们就能在头脑中形成对某一段或某一种历史的栩栩如生的、条理分明的图像,我们会感觉历史中的人物好像活过来了,他们是可以被感知、想象的,我们甚至是可以与他们共情的。我们这样阅读历史,才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P.24

小说创造了一个个虚构的世界,一旦进入了某个虚构的世界,你会发现其中的人、事、物是如此的真实。毕竟,小说具有两面性,既虚构又真实,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现实更真实。现实中往往包含了很多谎言,而小说则把许多真相隐藏在虚构的世界里。许多人喜欢读小说,是因为他们能在小说中找到自己。

P.37

如果有些词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那么就无法自动对其进行词切分了,而必须在有意识地思考之后才能将其切分,甚至我们有可能在思考以后也不知如何将其切分。例如,我们在看到药物名“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时,如果不是医学工作者,我们是不知道怎样切分这个名称的。我们在查询资料后才知道,这个药物名的正确“词切分”是“沙美特罗/ 替卡松/ 粉吸入剂”(我猜,有些人可能会凭感觉将其切分成“沙美特/ 罗替卡/ 松粉/ 吸入剂”。)这也说明,知识量越丰富的人,其阅读能力也越强,在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会越少。

P.41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朱熹在这儿用了两个出人意料的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把读书比作打仗,第二个比喻把读书比作断案,两个比喻所侧重的内容略有不同。

第一个比喻讲“猛将用兵”“鏖战一阵”。“鏖战”就是竭力苦战,一要竭力,二要苦战。也就是说在看书的时候,我们要全神贯注,而且是长时间地专注,使劲所有的“气力”去苦读,特别是遇到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也要死死咬住,不能退缩,不然就是逃兵了。

第二个比喻讲“酷吏治狱”“推勘到底”。“推勘”就是审讯,也可引申为探查、勘测的意思。审讯是要我们打破砂锅问到底,勘测是要找出地下深处的宝矿。所以,“推勘”就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提问,要深挖,要挖到底,直到挖出真材实料的东西才能罢休。如果没挖到、没审到,那就继续挖、继续审。

P.51

启功虽以书法家名世,但他也是功力深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他曾提出,汉语中的句子,有一种普遍的“开合”现象。这里面的“开”指的是句子的展开,是表达的发起,是开始话题;“合”指的是句子的收束,是表达的收拢,是给话头打一个小结。“开”与“合”是相呼应的关系,“开”是前呼,“合”是后应,就像一个人的呼吸一样,有吸必有呼,构成一个微小的循环。

P.58

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都是不能被压缩、无法被概括的,更是交换不来高于作品内容的东西。经典的这种特质,播撒在书中的每一段文字中。经典的一个醒目特征就是其形式与内容像齿轮一样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如果经典的文本被简化、被重述(就像那些已经缩水,被改写特别多的“青少年版”名著一样),那么其思想和情感的力量就会变得无处安放。我们如果抽空了思想、情感的内涵,那么这一堆文字也就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P.152

我们能画出一朵花,但画不出它的香味,因为香味不为视觉所传达;我们能画出泉水却画不出泉水流动的声音,因为声音不为视觉所传达……不仅如此,画中的人的感情该怎样传递出来呢?就很难,“言语文字固不足以尽道也”。所以,有了前面的铺垫后,我们落脚到言语文字的限制:言语文字能不能完全表现出“道”,也就是表现出宇宙中的“真理”呢?

P.153

王维画“雪中芭蕉”的意图不在于描摹自然,而在于描摹他自己的内心,当他在画这幅画时,如果他的心中下了一场雪,那么他自然可以在画纸上画出这场雪,如果此时他的心中长出一棵芭蕉树,那么他自然也可以在纸上画出这棵芭蕉树,这便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的道理了。

P.156

王维的“雪中芭蕉”,画的是他的“禅意”;苏轼的“朱竹”,画的是他心中的自由和棱角;黄公望的“仙山”画的是亦真亦幻;八大山人的“白眼”画的是他的愤懑与不平。不论是王维、苏轼,还是黄公望、八大山人,他们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

我们实际看到的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多。

P.157

语言文字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那么绘画中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音调与节奏,同样也是符号。一个符号是可以指向多种意义的,创作者使用符号来完成创作时,又往往特别追求创造性,因而旧符号往往又被开拓出新意义来。当我们在识读这些符号时,他不能仅满足于认领这些符号的常规意义和固有意义,不能低估以全部的生命来投入创作的这些伟大创作者的野心,我们必须考虑到眼前的这些符号有可能表达了某种超出我们预期的、超出我们个人经验的东西。触摸和捕获这些东西,也正是我们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后面还有很多……)

P.245

读书无需仰视,平视即可。读书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就像读者和作者相对而坐,品茗论道,进行平等交流。读者和作者当然可以有辩论、质疑。越是优秀的作者,越期待优秀的读者,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者往往都在等一个能读懂他的人。

跳到全书最后一页:

美国散文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愚蠢的附和乃庸众之心魔(A foolish consistency is the 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一个人读书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健全我们的理性,涵容自身的情感,不人云亦云,勇于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又不得不与那个“我”周旋。读书就是为了训练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理解自己。我们努力去“溶解”自己心中专横的偏见,战胜自负或自卑,以宽容、敏锐、厚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图书当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读书也不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但其始终是一束不灭的光,可以在任何时刻把我们照亮。只要有了图书,人类在寻求智慧、探索自我的道路上便永远不会止步。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此信息由会员免费发布,请核实后,通过“淘宝”“闲鱼”等大型平台进行交易,收到货满意后再确认付款,切不可微信直接先打款,以免钱货两失。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