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写了如何预防“桥本甲状腺炎”(导致犯困、畏寒、脾气暴躁、皮肤干燥……),要控制“盐”的摄入量,主要是咱吃的外卖过多太咸,可能“碘”严重超标。
那么,有没有办法减少超量“碘”对于甲状腺的伤害呢?
有的,适当吃一点“硒”。
之前推荐的“小海鱼”,就有这种能力——不但促进“燃脂”、“刮油”,对抗“多囊”,还提供丰富的“硒”。当然,还有其他的食物选择。具体该怎么吃,吃多少?性子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基础颜究生活提案”,愿意听我聊聊的街坊,咱们从超量“碘”的危害开始说起。
超量的“碘”:让免疫系统搞错目标
昨天的文章咱们提到了,当摄入“碘”的量过大,且每天都超标时,甲状腺仍然会克勤克俭地把这些“碘”连接到蛋白质上,去生产“甲状腺素”。
可问题是,这个生产过程有个副产品,过氧化氢(H₂O₂),这个东西是个“强氧化剂”,会伤害周围其他的细胞——受伤的细胞拉响警报,免疫(保安)细胞就过来检查情况。
刚开始,免疫系统还是可以辨认出“自己人”的,摆摆手说:“啊,没事没事,都是自己人,生产‘甲状腺素’的一点污染。”
可是天长日久,再加上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肠漏”导致的免疫系统整体神经过敏),免疫系统有可能就犯嘀咕、疑神疑鬼,开始进攻甲状腺。免疫系统能力超强,脾气暴躁,一旦犯错就很难纠正,尤其是持续有大量“碘”进入身体,撩惹免疫细胞的情况下。
天长日久,甲状腺在自己人的进攻下奄奄一息,气若游丝,“桥本”就发作了。
疲劳、睡不好、怕冷、头发变薄、消化差、抑郁、焦虑、生理期不规则、皮肤干燥……
有没有办法补救呢?难道就没有对抗“超量”的“碘”摄入的办法吗?
擒贼先擒王,这就要看罪魁祸首,H₂O₂(过氧化氢)了。在身体中,有一种酶(消防员)就是专门对付它的。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针对H₂O₂
是的,在利用“碘”来生产“甲状腺素”的过程中,会产生H₂O₂。
但身体不会对于这种必然发生的危险置之不理,所以会让一个消防员在旁边守着,这个消防员叫“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
记性好的街坊可能还记得,之前说Nrf2这个“抗氧化总开关”时,就提到过GPx。
也就是说,适当地补充一些“绿原酸”,也能给这种“抗氧化”的“消防员”叠点buff。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的原料,“硒”(Selenium)。GPx虽然可以通过“绿原酸”调节——当有“硒”存在的时候,GPx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把H₂O₂变成无害的H₂O(水)。
好了,说到这里街坊们也明白了,为了对抗超量的“碘”,咱们只需要补充适量的“硒”。
按照《桥本甲状腺炎的疗愈》这本书的说法,每天补充多少“硒”比较合适呢?50微克左右就够了。
基础颜究生活提案
日常生活中,最高质量的“硒”从哪里来呢?
一般来说,动物肝脏、坚果和海鱼中含量比较高。
不过动物肝脏的问题在于现在的饲养过程引入了太多的“防腐剂”和“超加工饲料”,坚果的问题在于含油量偏高,最合适的还是从海鱼中获得。
但是海鱼也有污染啊!
这个咱们在之前提过很多次,吃小海鱼(比如说沙丁鱼)罐头的话,问题就不大。
当然,也不要吃得太咸,因为目前海鱼罐头的加工也是用的“加碘盐”,如果平时吃口比较重,那可以适当清洗一下,或者减一点其他食物的盐。
还有一个问题,海鱼自身也有一定的碘,是不是正负相抵了呢?
海产品中的碘含量,主要还是“海带”、“紫菜”、“虾蟹”中偏高,比如海带的碘含量可以高达30000毫克/100克,而沙丁鱼的碘含量大概只有海带的1/600,所以适度地吃一点问题不大。
总的来说,咱们还是这么个建议:
适当地喝喝杜仲茶,补充“绿原酸”,通过Nrf2来激活GPx;
别吃太咸,尽量少吃外卖,减少超量的碘摄入;
太咸的食物,可以涮一涮再吃;
吃海鱼,尤其是小海鱼,补充优质蛋白、ω-3不饱和脂肪酸和“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