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一篇文章,说只要把每天少量运动当做“省钱”方式,咱们的行动力就会大增(《减重35斤:不是毅力,而是算计》)。那时候我还觉得“省医疗费”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没想到的是:
怎样“少运动,多省钱”?
性子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基础颜究生活提案”,如果街坊们愿意听我聊聊“整牙”过程中的思考,不妨先了解一下“正畸牙齿移动”(orthodonic tooth movement,“整牙”)的具体过程。
本文会写不少关于“骨骼”的内容,适合给这些街坊们做参考:
对“整牙”有兴趣的街坊;
想要“身形美好,骨骼匀称”的街坊;
对“预防骨质疏松”有兴趣的街坊;
孩子正在长身体的街坊。
好,话不多说,咱们进入正题。
正畸牙齿移动:越年轻越好
在之前文章的有留言问:“大叔,你这么大岁数了整牙,不担心‘骨吸收’和‘黑三角’吗?”
担心啊,怎么不担心呢?只不过我整牙是牙医强烈建议的,医生也同步提示过,在我这个年纪箍牙,可能带来的最大麻烦:
牙齿松动了,不结实了,靠不住了。
“骨吸收”是这种问题的根源。可是好好的一颗牙,长在牙槽骨上,为什么会被身体吸收呢?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学和科学传播学教授贝丝•贝内特(Beth Bennett)教授,有一本很有趣的小书《我们为什么会变老:写给大家的科学抗衰老指南》,有一章专门讲“骨骼”(牙齿是骨骼的一部分哈……)。
骨头不是“死”的,它在不停地变化;
骨骼是身体存储“钙”和“磷”的仓库;
30多岁之后,骨骼“生长”的速度,就不如骨骼“吸收”的速度了。
第一条很好理解哈,毕竟从一个小婴儿长到抽条的少年,骨头肯定是不断变化的。第三条也好懂,过了五十岁,有的人会逐渐变矮(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都有),这也是骨骼变化(“被吸收”)的一个过程。
骨骼为什么会被吸收呢?因为在饮食中摄入的“钙”元素不够多,或者(通过运动)“刺激”骨骼太少,骨骼就很智能地把自己给“贡献”出去,让身体其他部分获得更多“钙”。
最极端的“沙发土豆”是宇航员,太空中连重力都没有,他们每个月骨密度会下降2%。
“整牙”的过程,就是通过在牙齿上施加一个“机械力”,让“牙槽骨”(牙齿长在牙槽骨上)在牙齿两侧受力不均匀,“压力侧”就开始“骨吸收”,而“张力侧”则更多地“骨生成”——是的,牙槽骨因为一直受力,会改变自己的形状,牙齿的位置也就发生了改变。
好神奇!怎么做到的呢?
咱们再回到贝内特教授的第一条:骨骼不是“死”的,它里面有丰富的生命活动,冒着过度简化的风险,我把这些活动放到两种细胞上面:
成骨细胞(osteoblast)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
成骨细胞负责“骨生成”(在“牙齿离开的方向上”),而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在“牙齿前进的方向上”),小朋友和少年人整牙,这个过程很自然很流畅,而像我这样四十五岁的大叔,就必须靠运动来帮助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了。
否则麻烦就很大。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必须配合默契
骨骼的健康必须依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大家不要看到“破骨”这两个字就觉得跟骨折相关哈,实际上破骨细胞是很重要的。再硬的东西,长期承受压力也都会裂,甚至会碎。我理解“破骨细胞”的作用,就是在骨骼还没有严重磨损之前,身体就会让“破骨细胞”出动,主动(缓慢地)“破”掉略有瑕疵的部分,然后让“成骨细胞”过来把这一段给修补上。
这就像是房屋的维护吗?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洞要修补,很可能先要扩大一点工作面,好让修补的材料能够牢固地粘附上去对吧?
咱们还是看文献说话哈:下半部灰突突的就是骨骼,“破骨细胞”像一只黄色的穿山甲(Osteoclast),趴在骨头表面找那些有裂缝的、有破损的、有缺陷的部分;后面跟着修补工人“成骨细胞”(Osteoblast),把“破骨细胞”制造的“工作面”给修补好。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172/JCI120325)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完美配合”,破骨细胞制造出“工作面”来,成骨细胞必须马上接班。仔细看“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其实有相当多的沟通,依靠那些密密麻麻的线。街坊们可以不用关注细节哈,咱就知道一件事:
年轻人不需要做什么,这俩的配合就很完美;30岁之后,“破骨细胞”还比较厉害,而“成骨细胞”有点接不住了。
运动,能帮助咱们的“成骨细胞”——不要掉链子!
骨骼健康:以“整牙”为例子
全身的骨骼健康,都依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咱们就算不整牙,也希望自己体态美好对吧?也不希望过了50岁之后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对吧?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高挑修长对吧?
怎样让它俩能够完美衔接呢?以“整牙”为例哈——毕竟整牙是最需要配合的,否则就“骨吸收”了,牙齿被“整坏”了。咱们继续“文献看图说话”,牙齿需要向一个方向挪动,前进方向上是“穿山甲”(破骨细胞)在“啃”出空间来,而背后则是“修补工”(成骨细胞)在“补位”。
这是我能想到最需要“配合”的操作了——其他情况下可能都没有那么极端。
怎样保证这个过程“缓慢”而“有序”呢?医生的手艺、牙套的工艺,都很重要,但“外因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自己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必须靠谱才行。2020年在《骨骼》(Bon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科学家们发现只要小鼠坚持适度运动,这个过程就完美。
运动帮助“成骨细胞”
科学家们把小鼠分成三组:
静坐组;
力量(阻抗训练)组;
快走(有氧训练)组。
锻炼(或者静坐)持续时间是8周,然后就给小鼠们戴牙套(小鼠:干嘛?)。
下面这一段有点复杂哈,不想看细节的街坊们可以略过。
“破骨细胞”拆开骨头(牙槽骨)的速度,是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炎症因子”浓度和“激素分子”浓度来决定的,尤其是“白介素-6”(IL-6,越低越慢)和“骨保护素”(OPG,越高越慢)的浓度。
“成骨细胞”修补骨头(牙槽骨)的速度,也是根据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浓度来决定的,尤其是“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越高越快)。
运动有啥作用呢?
也就是说,不管是力量训练,还是有氧训练,都让小鼠的“破骨细胞”慢下来,等一等“成骨细胞”;而“成骨细胞”则加快速度,赶上“破骨细胞”。
说实话,咱们诉求不就是,“整牙”快点结束,但别把牙齿搞坏,别有什么“黑三角区太大”和“牙槽骨吸收”——所以,咱们一定要运动。
往大了说,运动对骨骼的好处可太多了。
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都不直接刺激“牙槽骨”,所以运动对“整牙”的帮助只是个附带效应——运动更大的优势,是让身体舒展美好,没有骨骼问题,预防骨质疏松。
好了,咱们进生活提案哈。
基础颜究生活提案
实验中小鼠的运动量肯定不能跟人类相比,但我们可以模仿+执行相似方案。我稍微整理了一下,结合以前读到的文献,再“老调重弹”一次:
上下班走路去地铁站(去15分钟,回15分钟);
快走就行,慢跑更好(微微出汗,可以流畅讲话);
多喝水(每天1500mL),多摄入绿原酸;
前三筷子吃蔬菜。
前面两条对应着“运动”,后面两条对应着降低“炎症因子”(低烈度炎症)。
每次想到“整牙”这件事,我就想起我奶奶的教育:
慢慢来,会比较快。
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一个培训上听到另外一句话,大概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返工,是最大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