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早慧的孩子。
我依稀记得,父母离婚是在我十岁的时候,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经历了无数的争吵。很多细节都记不清了,我只记得,那时他们好像把我带到了派出所,一个警察叔叔让我坐在他的腿上,温柔地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想跟爸爸,还是想跟妈妈?”
我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大哭了半个小时。
这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拒绝回答的问题。
一个十岁的孩子并不真的理解“离婚”是什么。因为他还没来得及弄清什么是“婚姻”。他只知道,“爸爸、妈妈、自己”这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而“离婚”就意味着:“我的家没了”。
“家没了”是一个我多么不想接受的事实啊!
我经历了漫长的痛苦,我常常一个人大声号哭,我还有很多忿忿不平。
我甚至觉得,我一生中百分之八十的泪水额度在十二岁之前已经用完了。以至于在我成年以后,在那些本应哭泣的场合(如祖辈的离世),我竟已经哭不出来。
命运过于心急地让我学会了坚强,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铸就了我的坚韧。
还好,读书拯救了我。
我从小就爱看书,因为我感觉我看书很容易看懂。我爱看不属于我这个年龄段的书。我好像很小就认了很多字,因为我发现大多数的字是可以通过上下文猜出意思的。我妈带我去新华书店,我钻进书店,肆意地徜徉,就像一个大盗面对着无尽的珍宝。
图书馆是一个我更喜欢的去处,因为在书店只能站着,站久了腿酸,而图书馆则可以坐下来。图书馆的书更多,因为图书馆不仅有新书,还有旧书,甚至有一些繁体字的书,所以我很小就会读繁体字。
每到周末,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是我的必去之地。我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我妈总是耐心地陪着我看书。
图书馆里有两个神奇的地方。一个是报刊阅览室,还有一个是检索区。报刊阅览室里陈列着全国各地的报纸和杂志,我就渐渐爱上了跟大爷们一起,哗哗哗地翻报纸、看杂志。报刊的世界太丰富了,我得以知道全国各地正在发生什么。书本让我的思维不再受限于我的家庭,而报纸和杂志让我的眼界超越了我的家乡。
检索区的位置是在图书馆内的走廊,那是一排排木柜,一眼望不到头。每一个柜子都由许许多多的小抽屉组成。把抽屉打开,是一张张卡片,它们都被绳子串着。每一张卡片就像一本书的“名片”,上面写着这本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分类编号、内容概要,甚至还有推荐理由。卡片上的字都是手写的。我拉开一个又一个抽屉,翻检一张又一张的卡片,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书。我心想,这么多书我肯定一辈子都看不完,我真是太幸福了。
在图书馆我看了很多很多的书,但基本上是“乱看”。“乱”的意思不是看得不认真,而是看得不成体系。之所以不成体系,是因为我对各种书都感兴趣,而且关键是,我拥有选书的自由。并不是老师指定我看什么书,也不是家长帮我挑书,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在书的世界里,我是那么自由,自由得像一个国王。
书渐渐抚平了我的伤痛,让我的心平静下来。书里面有那么多喜怒哀乐,有那么多家国故事,有那么多伟大的灵魂。我渐渐发现,我自己那么一点点小小的悲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命运过早地向我露出了底牌,那么也就意味着它已经无牌可打。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似乎在很小的时候,在湖州市图书馆,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我还记得在我读初中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第一本书是从图书馆“淘”到的,这本书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本修辞学的系统论著。我当时看这本书真是眼界大开,我万万没有想到,原来中文的世界里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修辞手法,大部分修辞手法的名称是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听过的。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些修辞手法都用到我的作文里,那该多棒啊!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写作水平好像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语文老师总是对我赞赏有加。我好像没有告诉过她,我正偷偷地拿着《修辞学发凡》修炼呢。
初中时对我影响最大的另一本书是《鲁迅杂文全集》。这本书也很神奇,神奇在一个“全”字。鲁迅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杂文特别多,而这本书一股脑全收录进去了。这本书特别厚,纸特别薄,字特别小,而且没有任何注释。反正当时我就一页一页地慢慢看过去,看不懂的地方就回过去反复看。看两遍、三遍、四遍……
读这本书让我有两个重大的发现:
1)不管是多么难懂的文字,多看几遍总能基本读懂。每多读一遍,弄懂的地方就多一点。
2)“文气”很重要,“文气”就是灌注在文字中的一股连绵不绝的力量。鲁迅的文字尽管很难看得太懂,但是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地,我能感觉到他的文气,这股气那么强烈,又是那么令人畅快。于是我就渐渐知道,写作的时候要把“文气”写出来。
《鲁迅杂文全集》是凑了钱买来的,所以我可以翻看很久。我家里一直很穷,所以我很少买书。我小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藏书,除了《鲁迅杂文全集》外,只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加起来可能只有十本左右。多年以后我成了专业的写作者,也拥有了“买书自由”,才开始“报复性”买书,享受了“买买买”的快乐。
高中时,我也不断地看书,看课外书。我没有花很多时间来刷题。反正我做题比较快,做完作业我就看书。学校的图书馆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后来考到浙大,图书馆我首先去“考查”,我在一排排高大的书架间流连,好像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周末时,我还经常去曙光路的浙江图书馆。后来去北京玩,国家图书馆便是我的朝圣之地。
我始终觉得,是读书拯救了我,书塑造了我的灵魂,塑造了我的坚韧和平和,化解了我内心的痛苦,赐给了我幸福。
有的朋友可能对我有些疑惑,觉得我是心理学专业的背景,但是关注的内容、写的东西好像不怎么“心理学”,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落在心理学之外的。心理学我当然很喜欢,也是我最重要的人生根基之一。但是掐指算来,毕竟我在大学里学习心理学也不过九年,但是我在图书馆里“乱看”一直到现在,却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我对各种各样的知识感兴趣,心理学是其中之一,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我一直坚信,一个人不能被自己的专业“框”住,而应该亲近所有智慧的东西。
我之所以写这本《精读:深度阅读的艺术》,是因为读书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它是我来时的路。
这本书是我三十多年读书史的沉淀,是我最真诚的心灵告白。
读书拯救了我,读书改造了我。
读书捡起了我掉落的碎片,让我变得完整。
读书不仅让我成为了阅读者,也让我成为了思考者和写作者。
书是我沉默的导师。
《精读》是我继《精进》系列之后的一次全新启程,这本书涵盖了大家读书中的各种痛点,全面和深入地探讨了阅读的方法和智慧。我敢保证,你只要认真读完这本书,今后你读其他任何书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是:
第一章 书的结构
第二章 阅读的规律
第三章 文字的建筑
第四章 文字的音乐
第五章 阅读中的想象力
第六章 冰山理论
第七章 求知与辨疑
第八章 八面受敌
前七章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到了第八章则以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作为收束和总结。
现在,你只要点击下面的链接,就可以买到我亲笔签名版的《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