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过巴尔扎克,不妨先看看《人间喜剧》的前言
原创 李雪菲 文派 2017-02-19
雪菲说:本文内容是巴尔扎克对自己小说创作的思考。重点:1.人与动物界的对比 2.《人间喜剧》三部分的架构 3.“激情”作为主线,大概就这样~
文派第57期
历史的书记员
——读《人间喜剧》前言
文/李雪菲
巴尔扎克发表第一部小说是在1829年。在此后的13年间,他以惊人的写作速度创作了诸多为我们所熟知的代表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驴皮记》等都在此间出版。1842年时,巴尔扎克决定将之前出版的所有独立小说分门别类地集合在一起,冠以“人间喜剧”为总标题,并写作“《人间喜剧》前言”一文,阐明这部作品总集的创作理念和内部结构。
▲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卷帙浩繁,很难读完,而这篇简短的序言不仅勾勒出这一总集的内在逻辑,也为今后理解其中的具体作品提供了一些线索。
为什么在出版了那么多部独立小说后,巴尔扎克忽然决定要将它们结为总集了呢?
诚然,在结为总集之前,这些小说就并非全然独立。受到戏剧的启发,巴尔扎克热衷于让同一个角色在不同作品中出现,如同演员在舞台上来来去去,比如,《高老头》中的主角拉斯蒂涅在人间喜剧中共出现了23次。不过,将不同的小说组织在“人间喜剧”之下,还有着更深层的目的。
据《前言》,这一想法“源于在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比较”,而这一比较首先基于巴尔扎克对“动物”的理解。不管动物的种类如何繁多,从生物学研究来看,它们都从属于一定的原则。也许是受天主教思维影响,巴尔扎克认为这一原则是根本的,不同的动物不过是这一原则不同形式的体现。进而,在他看来,人类世界同动物界相仿,而社会有如大自然。
人类世界的成员千姿百态,正如动物界物种纷繁多样;人类世界有手工匠、银行家、军人和艺术家,正如动物界有狮子、老虎、白兔、斑马一样。因而,正如动物学家研究动物一样,作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人类。
然而,与动物界相比,人类社会有三点不同。
首先,人类社会存在动物界所不具备的偶然性。其次,人类的智力使人们遭受更多的悲剧。最后,动物的习性在各处基本相同,而人类的习性则随文明、地位等不同存在巨大差异。
因而,相比于一部动物名录,一部描写人的全貌的作品就需要写作“人与生活”,包括“人以及人的思想的物质表现”,其成果便是一部通常为历史学家所忽视的风俗史。这点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巴尔扎克小说中典型的巨细无遗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在追求故事情节的读者看来,这些描写不仅冗赘拖沓,而且喧宾夺主,但如果将它们看做人们思想的遗迹,看做人们生活的环境,就不再显得多余了。[见文末注]
▲
1921年版电影《欧也妮葛朗台(爱的力量)》剧照
那么,怎样才能写作出一部优秀的研究人类社会的风俗史呢?首先,它必须做到“全面”。在巴尔扎克看来,有不少作家都创作出了一两个典型人物,但他们所反映的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远远谈不上对社会的完整研究。在这点上,苏格兰作家司各特备受巴尔扎克推崇。其次,它应当能够自成体系,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司各特只写出了大量分散的作品,却没有想到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使其既能够独当一面、反映时代风貌,结合起来又能构成一部完整的历史。
这样,巴尔扎克就写下了著名的甘当历史的书记员的宣示:
“偶然是世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如果想取得丰硕的成果,就必须将它仔细研究。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只应该充当它的秘书。编制恶习与美德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表现,刻画性格,选取社会上的重要事件,就若干同质的性格特征博采约取,从中糅合出一些典型;做到了这些,笔者或许就能够写出一部许多历史家所忽略了的那种历史,也就是风俗史。”
然而,光作书记员还不够,巴尔扎克还希望研究这些社会风俗背后的原因和根本原则。因而,《人间喜剧》共分为三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以及“分析研究”。
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属于“风俗研究”,也是巴尔扎克小说成就最高的部分。《驴皮记》属于“哲理研究”,以一块不断缩小的驴皮象征人的欲望无限。“分析研究”包括《婚姻生理学》《社会生活病理学》等不常见的作品。如果说“风俗研究”是舞台上正在上演的戏剧,那么“哲理研究”就是幕后机关,而“分析研究”就是剧本的作者和导演。
“激情”(la passion)一词为巴尔扎克多次提及,可以说是《人间喜剧》的一个关键。在他看来,“激情是人类的全部”,所有的宗教、历史、艺术都离不开它。然而,激情又是危险的,“思想,或者说激情(它是思想和感情的汇合),固然是构成社会的因素,却也是摧毁社会的因素。”葛朗台的吝啬爱财,高老头牺牲自我的爱女行为,本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上的过度执念造成的悲剧。
▲
1994年版电影《欧也妮葛朗台》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巴尔扎克认为基督教可以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激情,“思想是善恶之本,只有宗教才能培植、驾驭、指导思想”,并且进而推出君主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天主教和王权是一对孪生的原则”。这一宗教和政治立场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对某些作品的理解。
▲
1994年版电影《欧也妮葛朗台》剧照
在《前言》的最后,巴尔扎克再次为这一合集进行辩护:
“这项计划规模宏大,它包括了社会的历史、对社会的批评、对其弊端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的种种原则的探讨;我认为,这就使我有权利给它加上如今的题名,即《人间喜剧》(The Human Comedy)。”有不少人猜测,这一命名源自《神曲》(The Divine Comedy),其中同样写尽世间万象。不过,有趣的是,与之后的现实主义不同,巴尔扎克笔下的世间百态并非源自亲身经历或资料搜集,而更多出于想象。也因此,波德莱尔评价他是“幻想现实主义”。
文学史课上提到,巴尔扎克几乎穷尽了小说的可能。在他之后,小说家们若想出人头地,只好采取打倒巴尔扎克的方式,一切都同他对着干,比如:不写典型人物(如萨特及其后的新小说都使人物去性格化),不再描写生活场景细节,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没有关联,等等,它们逐渐成为了二十世纪的写作模式,而巴尔扎克的写法已经成为了老古董。不过,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时代,有些时候还是会设想,假如巴尔扎克在世,他笔下的我们的时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
1921年版电影《欧也妮葛朗台(爱的力量)》剧照
[注] 作家们描写与情节无关的内容的原因各不相同,虽然读时往往感觉无聊,但它们很可能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世界观。比如,雨果小说中大段的离题篇章往往使人不知所云。但是,如果能想到雨果本人在创作中持有史诗抱负,而“史诗”最古老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囊括万象、无所不包”,这些离题篇章就不再是冗余的,而是作家刻意选择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参见康乃馨师姐的博士论文开题。
▼在你看来,Balzac的这篇序是“创作总结”多呢还是“事后找理”多呢?
雪菲: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没有怎么读过人间喜剧,只能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了:
1. 巴尔扎克的第一部小说舒昂党人是历史小说,当时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对法国小说发展影响很大,在此之前法国小说要么像流浪汉小说冗长拖沓无主线情节,要么是早期浪漫派的个人小说更像自白,结构和故事极其简单,第一人称为主。对历史小说的借鉴和学习算是一种风潮,对法国小说的成熟起到很大作用,说巴尔扎克对历史小说有学习也有反思是可能的。
2. 当时实证主义的影响也很大,巴尔扎克的作品国内归为现实主义,法国文学史一般更倾向于浪漫主义,原因之一就在于一方面,巴尔扎克体现出观察社会的意愿,但本身做的实际调查和资料搜集很少,不像福楼拜乃至后期左拉首先是档案员。从这点,巴尔扎克也很可能慢慢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影响。
3. 就巴尔扎克个人而言,不好说他这种文学抱负的含金量具体多高。巴尔扎克处在一个作家丧失了贵族身份和地位、必须同市场竞争养活自己的时代,再早如17世纪宫廷作家,18世纪同上流社会联系紧密的作家。巴尔扎克写作速度极快,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赚钱。他在出版社工作过,所以学会了如何迎合读者。他喜欢搞投机生意和各种不靠谱投资,亏了不少,这些都容易使人感觉“钱”是巴尔扎克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他一生从未真正有钱过,有了也会很快花掉。所以,假如他有钱了,也许就不会写作了。
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我感觉要读他在结集之后写的作品再和之前的进行比较,但是我们所知道的绝大部分作品其实都是结集之前写的。
▼在法国人的文学界定中,巴尔扎克为啥是浪漫主义?
雪菲:法国浪漫主义可以说以卢梭为先驱,我感觉和这个问题相关的浪漫主义作品特征有一些
1. 抒发内心情感,极具主观性,强调个人主体
2. 爱情故事多,悲情性质浓,煽情成分大,郁郁而终者多
3. 人物性格比较简单粗暴,好坏分明,不够细腻丰满,总结起来大概就是“我想怎样就怎样”,这个世界首先是我看到的世界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现实主义与之相对最大的区别的就是一种“冷眼”不动声色的感觉。
巴尔扎克和司汤达都是国内和法国划分不一样,我这两个人都没有好好读过,只能猜测了:
第一点,巴尔扎克写的故事可能并不是那么地“真”,如此吝啬的吝啬鬼,实际上更像是典型人物而不是现实了;
第二点,巴尔扎克有相对更加纯情的故事,比如《幽谷百合》,这种爱情书信集加confession的情节使人想到卢梭的《新爱洛伊斯》;
第三,巴尔扎克一方面听了很多贵族情妇们讲的故事,不算瞎编,另一方面其实很多都是靠脑子想出来的,但是他的想象做到了和极其诡异的和现实的对应,包括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的俗语的描写。我觉得如果读多一些巴尔扎克作品,应该总会发现各种不好归类的元素。
还有个解释也说得通,就是浪漫主义比较豪情满怀,而现实主义源于对这种豪情的幻灭感,因而更加颓废,人物相对缺少活力。巴尔扎克笔下如Rastignac野心勃勃,福楼拜笔下情感教育的主角就彻底萎掉,也是一种解释吧。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首先有一个时间上的分类,1830-1850是浪漫主义高峰,1850-1880是现实主义,1852年路易波拿巴复辟,大家忽然发现之前的豪情万丈都是虚的,导致大片的幻灭,进而导致早年执迷浪漫主义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开始缓慢转向,如福楼拜,Parnasse强调绝对客观冷静观照也和这种幻灭有关,所以巴尔扎克文学史划分和硬性时间其实也有关系。
其实大作家如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都是不断有人在挑战质疑原有分类的。巴尔扎克写的驴皮记和左拉的la bête humaine纯从题材上讲都有点roman fantastique奇幻故事的因素,所以,可能给作品归类比给作家归类要更贴切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