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小欣,原本是个爱笑又好动的女孩,但最近老师频频向家长反映:“她体育课总是跑不快,还经常说腿疼,动作不协调,写字也容易趴着写。”起初家长以为她只是偷懒不想上体育课,甚至因为她走路“外八字”还斥责她不注意仪态。
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她双腿呈“O”形,伴膝外翻和小腿弯曲,生长曲线也低于同龄人标准。血液检查提示: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血钙正常、PTH正常。结合影像学发现骨骼矿化不良,最终确诊为低磷性佝偻病。
低磷性佝偻病
低磷性佝偻病是一类由于血磷浓度长期降低导致的佝偻病或骨软化症,其主要病因是肾小管对磷重吸收障碍,进而引起骨矿化不良。该类疾病以低血磷、高磷酸盐排泄为特征,与维生素D缺乏无关,常见于遗传性疾病,也可由肿瘤等获得性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分型低磷性佝偻病主要包括四种类型: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XLH)、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低磷性佝偻病(ADHR)、伴高钙尿症的遗传性低磷性佝偻病(HHRH)和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TIO)。
在临床表现方面,低磷性佝偻病的患儿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低血磷的生化改变。由于患儿在将近周岁时开始学步、下肢负重,骨骼畸形的临床表现因此逐渐显现,成为最早被家属发现的异常。常见的骨畸形表现有“O”形腿、“X”形腿,此外还有手镯征、脚镯征、肋串珠等,部分患者还可见郝氏沟。疾病进展时,可出现严重的骨骼畸形,包括髋内翻、膝内翻或外翻、鸡胸及漏斗胸等。生长发育受限是重要表现之一,部分患儿表现为生长迟缓、身材矮小,重症者可出现侏儒症,6岁前可发展为典型的佝偻病症状。
骨痛是许多患儿常见的主诉,尤以下肢为著,有些严重病例甚至因疼痛而不能行走。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同的是,低磷性佝偻病患者较少出现肌张力低下,但在个别病例或成人患者中可见。牙齿发育异常是另一重要临床表现,包括牙釉质发育不良、乳牙早脱、牙髓形态异常,部分患者因牙釉质破坏而易发生牙髓感染及牙龈脓肿。在成人患者中,临床症状常表现为骨软化、肌无力、运动耐力下降,部分女性可能仅有低血磷而无明显骨病。
诊断
低磷性佝偻病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基因分析。核心为持续性低血磷、肾磷流失、正常或偏低血钙、碱性磷酸酶升高,结合临床症状与家族史进行分型鉴别,并排除继发性低磷因素。基因检测可确诊遗传性类型,功能影像有助于发现TIO病灶。
一、病史采集
重点询问是否存在骨痛、乏力、骨骼畸形、活动受限、身高下降或病理性骨折等症状。了解日晒时间、奶制品摄入、钙剂使用情况。注意有无使用影响磷代谢的药物,如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二、体格检查
检查有无典型佝偻病体征,如方颅、鸡胸、肋串珠、手镯征、足镯征、膝内翻或外翻等骨骼畸形。
三、生化检查
建议检测血磷、血钙、碱性磷酸酶、PTH、25(OH)D、尿磷等指标。实验室表现以**低血磷(约0.65 mmol/L)**为主,血钙正常或偏低,尿磷排泄增加,钙磷乘积降低(多<30),碱性磷酸酶升高,PTH和25(OH)D多正常,尿常规及尿氨基酸正常。
四、影像学检查
评估骨骼是否有佝偻病性改变。如怀疑肿瘤相关性骨软化症(TIO),可行奥曲肽显像或68Ga-DOTATATE-PET/CT等功能性影像以寻找潜在病灶。
五、基因检测
针对疑似遗传性病例,应行PHEX、FGF23、DMP1、ENPP1、SLC34A3等相关基因检测,明确是否为已知致病基因突变所致。
治疗
低磷性佝偻病的治疗目标是纠正低磷血症、改善骨矿化、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支持、传统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及多学科干预。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营养支持,增加富含磷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以辅助提升体内磷水平。
传统治疗以口服中性磷酸盐制剂和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如骨化三醇)为基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磷和临床表现,但需注意副作用,如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腹泻、肾钙质沉着等。此外,磷酸盐需每日多次服用(4–6次),增加了患者依从性负担。
靶向治疗方面,布罗索尤单抗(Burosumab)为抗FGF23单克隆抗体,每两周注射一次,能有效中和过量的FGF23,提升血磷水平,改善骨病变,是目前治疗遗传性低磷性佝偻病特别是XLH的首选方案。
对于伴有牙科问题(如牙脓肿)或严重骨畸形(如明显下肢畸形)的患者,应联合口腔科、骨科等多学科团队进行个体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