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不吐不快
原创 关哥 关哥说险 昨天
答应了大家写几款癌症特药险的测评,资料都整理得差不多了,还剩点细节在确认。
但是有些话,我想单独拿出来先说一下:
1、
上周和理赔部门的老师当面聊了一下午,get了不少案例,还有理赔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
其中有一个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在实际理赔中,百万医疗险对癌症特药的外购,理赔越来越收紧了。
新的平安e生保2020版甚至已经把外购药明确加入免责条款。
而目前含外购药的百万医疗险,保证续保期过了之后还会不会继续承担这部分费用,也不得而知。
无他,就是太贵了。
所以才会有癌症特药险这类产品出现作为补充。
但是这种补充,也是有限补充。对年龄、保障额度、药品种类、用药期限、续保,都有各自的限制。
可以这么说,无论我们怎样去挑选医疗险、去用各种产品打补丁,都可能会出现「有些花费,没有人能报销,只能自己承担」的情况。
如果这时候,我有重疾险赔给我的30万、50万,甚至100万,会不会好很多?
2、
昨天第n次接受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的访谈,和编导冯雅老师聊了一下北京京惠保,以及关于各地惠民保的一些问题。
冯老师和我都觉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惠民保这么便宜、门槛又这么低,看起来那么美好,到底能不能取代商业百万医疗险呢?
一个看起来性价比最高的选择,是不是一定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呢?
3、
最近有些后台留言,真的让我特别难受。
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我,
-关哥,现在性价比最高的重疾是哪个?
还有人问,
-我想把定心丸换成好医保,你说行不行?
-为什么?
-因为便宜。
-那你知道两个产品的保障区别在哪里吗?
-那我再看看吧
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十几年的经验,写了大几十万字,很多道理和细节,掰开了揉碎了地讲,还是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认知空白。
我写公众号的初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现在看来,做得还是不够好。
别无他法,唯有继续努力吧,浸润一个是一个。
但是,换一个角度, 大众对保险的误解和偏见,真的完全是保险业的责任吗?
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做主观能动性,叫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对保险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4、
关嫂前同事曾经给他讲过一个真实案例。是这位同事的同学,25岁那年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是一直也没有配型成功。
但是,这位女同学有一个巨有钱的爹,两年之内,砸了700万,把女儿的免疫系统整个摧毁,之后重建。重建之后连血型都变了。
女同学在无菌病房里住了整整一年。
而且,之后抗排异药物+康复+营养,在医学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每年要200万,终身。
饶是我们俩都在保险行业呆了十几年,听过见过的案例数不胜数,听了这些数字,也忍不住咂舌。
不禁想起《我不是药神》里那句话,「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5、
前几天和一位保险专业研究生小姐姐聊天,聊了很多底层的概念。比如学习保险原理,第一课一定是风险原理,而风险有一个重要特点:
风险只能被降低或转移,不能被完全消除。
保险,只能降低我们的财务风险,但不能彻底消灭风险。
就好像一艘游轮,有救生圈和救生筏,遇到风浪,活下来的几率高一些。
但能保证一定活下来吗?不能。
那还要不要救生圈呢?
你觉得呢?
【私货时间】
今晚有感而发,略显沉重,大家海涵。
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是话剧《戏台》的周边明信片,一套15张。刚看的,在现场买的,还热乎着。希望送给喜欢这部话剧的人。
《戏台》由陈佩斯、杨立新领衔主演,这两位就不用我介绍了吧。
在今天的留言里选一位,在下篇文章中公布。
很晚了,愿大家睡个好觉。
上一篇:
守护神 | 攒点钱,攒长钱,留住钱
相关阅读:
年金险 | 万能险 | 分红险 | 意外险 | 旅游意外险 | 家财险 | 香港保险 | 团险 | 豁免 | 夫妻互保 | 通货膨胀 | 缴费期 | 身故保障 | 受益人 | 退保 | 投诉
老人 | 少儿 | 单身青年 | 三口之家 | 体检 | 甲状腺 | 乙肝 | 抑郁症 | 肺结节 | 医保卡 | 甲状腺癌 | 重疾修订 | 癌症
点个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