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摩登范儿”?
原创 Crowle 优雅i 7月24日
本篇推送源自杨一束野菊在后台的提问:
什么是摩登风格
首先感谢读者朋友们的认可与支持,笔者会继续为大家输出与造型塑造相关的论述与研讨;读者朋友们有与造型塑造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在后台或留言中提问,笔者会尽快整理素材为您推送其相关观点。
摩登一词的现代意义源于对英文单词moderm的音译,即就当前文化示意来说,摩登一词具有一定的舶来属性;与此同时就汉典中陈述,“摩登”一词最早出现与《楞严经(Śūraṃgama sūtra)》等相关佛教典故,就这一点来说,即便是在我国古代就有摩登一词,然其同样是是具有一定的舶来性。
随着我国近代逐步与西方世界的接触,基于音译演化成我国词语文化的词组逐渐大范围增多;
就相关文献记述,摩登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末期,而后广泛于30年代后广泛流行,结合茅盾先生所著《劫后拾遗》(1946)中“王先生,你这话就不大摩登了”,以及老舍先生所著《四世同堂》(1944-1948)中“她的服装与头发脸面的修饰还是摩登”的内容看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期间,摩登一词已经相对普遍的表示其英文词语释义中的表形容词的“现代的,新式的”以及表名词的的“时髦人士”的含义,于此在具体的穿着形式参考上,就当代(19世纪30年代后期-不详)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便应该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同样基于对摩登表现代意(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摩登一词意义的背景而言)结束时间认知的缺失(注:仅针对笔者个人,如果有读者朋友可供给相对完善的“摩登表现代”时间区间结束的论述,那么针对该风格的研究与特点剖析将会更为具体与客观),因此较为保险的选择是就19世纪3-40年代着装特点进行剖析,则相对更为准确;
且因就我国当时国情而言,具备一定“时尚”属性的大都市往往与国际基本接轨,因此主要就此时代的风格剖析主要以国际趋势为主,具有本土化的服饰特点作为补充(另基于文化的包容性,就20年代的造型特点进行塑造,其同样可以定义为摩登造型)。
先谈19世纪30年代,30年代相较于20年代对直线条与中性化的钟情,30年代一方面极度趋向于对性征差异的强调与装饰美的表现,即如流畅,垂坠感十足且具有包裹性的线条,喇叭袖,荷叶边,彼得潘领,方形领与船领等设计元素的流行,以及睡衣套装的风靡等等;
画家贝雷帽,粗跟低跟鞋以及风情万种的卷发等也同样为极富30s时代特征的形象特点,而A字长裙搭配真丝衬衫,羊毛贝雷帽与低跟尖头皮鞋的组合,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时代特征的“摩登造型”;
另一方面对诸如工装套装,吸烟装等类型的造型同样体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两种风格并驾齐驱,同样充斥与丰富与30s的时尚世界之中(30s我国旗袍的大肆盛行也考虑与当时代国际的影响相关,这种同样具备流畅与包裹性的服装影响广泛流行于当时期的发达城市之中);
40年代则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后期,其受制于时代特征的影响在服装上展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就战争前期,无论是战区还是非战区,抑或是发达与否,其均展现出了一种实用主义至上的极致与简朴,其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非时尚特征(狭义),因此暂且不归于我国现阶段服装文化的“摩登”定义中;
战后基于对衰落经济刺激的需求与对情绪释放的需要,40年代后期表现出了一种对“不切实际的装饰与奢靡”追求的浪潮,然即便如此,战时与30s对人们形象认知,或是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也明显的体现到了40s的服装造型之中;
如对装饰,奢靡与性感的追求之中,人们对更具张扬美的“X型”造型的追求,一方面会通过对30s服装特点中的流畅与垂坠等元素中进行深化,另一方面则会就极具时代背景特征的工装,军装等款式作为基础进行当时风靡的改良,另外在色彩上对黑,棕等深色系的倾向,以及本时期阔腿裤的大面积风靡也明显的表现出了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