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弘康对接了第三方的信托公司,开始承接保险金信托业务了。
这个通知让我联想到了郑欣宜。微商货源网
郑欣宜的母亲是鼎鼎有名的「肥姐」沈殿霞,父亲是郑少秋。信托案例中最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沈殿霞为女儿郑欣宜设立的信托了。
在郑欣宜不满一岁时,郑少秋就和肥姐离婚了,肥姐独自抚养郑欣宜长大。
虽然父爱缺席,但肥姐给予了郑欣宜无限的疼爱,哪怕病重时仍拖着病躯为女儿铺路。
图片
肥姐去世前一年,通过遗嘱的方式,将名下所有资产转入到了家族信托基金中,女儿郑欣宜是唯一的受益人。
根据信托安排,除每月领取固定生活费2万港币,以及结婚时可一次性领取部分资金外,其余资产均委托于信托公司名下,直到郑欣宜满35岁后才可以动用。
能看出肥姐为了女儿的未来做了许多深谋远虑的打算。
虽然她的遗产足以让女儿过上不劳而获的富裕生活。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要求女儿做个有用的人,要工作,努力靠自己安身立命。
沈殿霞去世前担心的事情,也许是女儿失去斗志,也许是女儿被人骗财,但有了这个信托架构,这些担忧最终都没有发生,如今的郑欣宜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菲的成就。
年初的叱咤乐坛颁奖礼中,郑欣宜拿下了两座奖杯,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料歌后,获封时,她含泪说了一句话:「希望媒体以后会叫我歌手郑欣宜。」
(她的《女神》真的很好听,黄伟文的词太好了,推荐大家去听。)
图片
今年5月份郑欣宜终于年满35岁,媒体纷纷报道庆祝她终于获得母亲6000万港币的遗产,但一方面现在的郑欣宜不需要这笔遗产也可以过得很好了,另一方面,如今的遗产大概率不止6000万了。
因为资产进入信托后,是会交给专业的受托人进行运用的,从而实现信托资产的保值增值。只是家族信托具有很强的保密性,究竟这笔遗产是如何管理的,增值了多少,外部人确实就无从得知了。
PS:如果大家对类似的内容感兴趣,也可以看看咱们号之前写的「豪门」系列,看八卦的同时顺便学点金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