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这个词,在你生活里出现的频率和场合,都是怎样的呢?
仔细想过后,我带着一个不太相信的答案,去搜索了自己聊天记录和心情随笔。
不出意外,“对不起”这三个字,出现频率最高的,竟然是家人的那个区域。
在访问了几个比较好的朋友之后,他们都给出了差不多的评价。
“我”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挺好相处的,不拘小节,彬彬有礼,会热情地照顾人。
可我知道,“我”会有异常状态,会对自己亲近的人发脾气,过后又自责地久久不能忘怀。
在一般的情况下,其实我们都会是好相处的人,礼貌地对待陌生人,对待周边的朋友。
而每个人恰恰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会轻易地暴露出刻在骨子里的自私本性,不先考虑对方,而是先让自己发泄。
还记得有一年去学校的那天晚上,我和送我的爸爸准备找个饭馆吃饭,大概看了一眼学校旁边的各种小餐馆,我没有太多思考就选了自己喜欢吃的湘菜。
我知道我爸,不太能吃辣的,但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件事。他也什么都没说,就拿着我勾的菜单给了服务员。
直到吃饭的时候,我发现我爸吃得满头大汗,才想起他不能吃辣的事实。
然而一时间我却对着爸爸发起火来,埋怨他自己不吃辣,怎么什么也不说。
那一瞬间,我可能觉得这样发起脾气,能掩盖心里涌上来的愧疚。
吃完饭,我给爸爸拿了一瓶水,“对不起爸,刚才是我不对,闺女下次带你吃好吃不辣的馆子。”
爸爸仿佛没事的人一样,笑呵呵的说了一句“没事。”
我们似乎真的很容易对着亲近的人发脾气,是不是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知道对方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才会无理取闹,有恃无恐地发泄自己不好的情绪。
一不小心,我们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了陌生人,却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
后来我一个人去了大城市工作,也开始了独立生活。
在某个加班的工作日,开着暖风的空调吹的我有些烦躁,手指用力的按在键盘上,试图通过力度来提高自己和客户沟通的主动性。
但越是用力,越是于事无补。压力慢慢倾斜到我这边,让我有些绷不住。
“吃饭吧?”
“下班了吗?”
妈妈发来两条微信,弹窗连续闪烁在我的屏幕上,刚好打断了我好不容易组织了一半的一波“攻势”。
几乎抓住了一个发泄的缺口,我用力的戳下了一连串的话:
“还在忙”
“不要吵”
“要爆炸了”
不假思索,甚至没有标点符号。甩下三句话话后,我恶狠狠地把手机丢进包里,任由她平淡的消息躺在黑暗里。
大城市的灯火,让时间过的很快。我终于下班了。
当我僵着脖子,慢慢吞吞的走向电梯时,又习惯性地摸出被我塞进包里的手机。
我的视线,停留在了置顶对话框里,那句“要爆炸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妈妈没有回复。
我来这里已经半年了。主动发来问候的永远是她,“吃饭了吗,下班了吗,今晚吃什么。”
而我,高兴时多说几句,大多数时候潦草敷衍,甚至忘记回复。
直到今晚,妈妈好像忽然发现了,我正在粗暴地阻止她的关心。
我把自己的烦躁轻易地就抛向了她。
她一定很不好受吧。
我搓了搓冻僵的手,也揉了揉眼睛,在路边蹲下来回复她。“忙完了,妈妈对不起刚刚有点急。”
得到的,却是秒回的“没事”。
这两个字,好熟悉啊——
就像每次我向家人道歉,都能得到“没关系”的答复。
就像我平时向妈妈吐槽工作的辛苦,她语气温柔而无奈地说:“我只能慢慢听你说,这些事情,我已经帮不了你啦。”
当时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个可以看见更广阔世界的大人了。
但周而复始,我仍然是个没长大的混球。
那天晚上,我蹲在气温只有 2 度的街头,哆嗦着打电话,哆嗦着哭,一遍遍地跟妈妈说“对不起”。
每一个对不起的背后,都有我发过的脾气,做过的错事。每一个对不起的面前,都是那些被我刺伤过的亲人。
没有人天生是我们发火的“受气包”,亲近的关系,也不能成为我们肆意发脾气的理由。如果我们毫无节制,从不认真道歉,即使他们不会离开你,也会因此受伤。
其实也不是不能对亲人们宣泄负面情绪,只是要注意方式,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情,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
当我们说:“我现在很忙心情不好,没办法跟你愉快地聊天”,空闲了再和亲密的人一起面对问题,处理情绪。
但是如果我们直接爆发:“我现在很烦,不要来惹我,给我滚”,这样就是被愤怒包裹,恃爱行凶的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