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作一切都很好
最近更新完毕的HBO新剧《切尔诺贝利》,无疑是今年最精彩的剧集之一。
若不是剧中人都讲英语的一丝跳脱感,我几乎被剧中的气氛感染,感觉像实地记录一样真实。
跟着剧中线索,像我这样非历史专业人士,第一次较为完整的一窥事故的原委。之前对切尔诺贝利的印象,光听这个名字,就有种阴森、禁忌、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要么从零星的报道的数据中,拼凑这场灾难的场景和后续影响。不过总觉得遥远,在地球的另一边,曾经发生了人类最大的核爆炸事故,辐射要持续十几万年。土地被污染废弃,动物要么死去要么变异,城市变成鬼城,长满荒草,剩一些老人居住,相依为命,看着自己的故乡被隔绝,变成被诅咒的之地。
或者,若非有心,这场旷世灾难引发的悲剧,也几乎慢慢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忘记。三十几年过去,故事已经讲完,受伤的人大多已经死去,世界在变得迅捷而美好,不想再回头追忆一个伤痛的回忆。直到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有关切尔诺贝利的一系列有纪实采访性质的作品,才让这件事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或者,才回到我这类跟随大众传媒获取资讯的人的视野)。我也是因获奖才读了一点她的作品,只是一点点,就读的皮寒肉颤,心跳加速。翻开一个一笔带过的灾难背后,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人,和他们的家人、爱情,恐惧,死亡。他们的生命糊里糊涂中就灰飞烟灭,他们用血肉之躯和“无知”,填补了那场“事故”。
当然,一部由西方意识形态视角创作拍摄的美剧,《切》一如既往的塑造了有英雄主义——两位有良知,有胆识突破重重困难揭示真相的科学家。对面,则是一个靠层层谎言维系的官僚主义铁幕。
不过,我并不太相信个人英雄,也相信有那么多力挽狂澜的机会。我更相信那是一场没有主角光环的集体游戏,每个人都对倾覆下沉的船有责任,每个人也都相当无辜。灾难发生,人们也相互推诿,或者冷漠的看别人坠落,也有人看见绝望的眼神,伸出手救助。我不相信英雄,但我相信像剧中那般普通的小人物,再面临生死抉择时展现的勇气和人性光辉。
比如那些矿工,一边对穿着西装的煤炭部长竖中指,一边舍身赴死,在高辐射40度高温环境中,赤身裸体,挖出一条拯救水源的隧道。比如那几名自愿潜入死亡区去关掉水闸的工人,他们看到科学家支支吾吾十分不屑,直到总指挥鲍里斯如实说,你们去了会死,但如果不关掉水源受到污染,那成千上万的人都会死,而这件事只有你们可以去。随即很快有人举手,选择了赴死补救。真相比隐藏更能触发人们敢于直面的勇气。
与之相对的,就是在一个由谎言建构的世界中,一场事故是如何层层欺瞒的,变得无法挽回。当爆炸发生,一线的勘察跑来汇报,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个人疯了。紧接着上一级的官僚赶来,他们轻易就接受了一个报上来数据,3.6仑琴安全辐射。即使同时测试的几台机器都爆表坏了,他们也毫不怀疑。
说他们没有怀疑,不如说他们选择相信,相信自己希望的结果。想用信念,代替事实,为此可以过滤掉所有与希望不符的信息。再后来的会议上,与会的老同志,果然从事故问题转移到了信仰问题。最后结论,不发布,信仰高于真相。
整部剧的核心也正在讲谎言与真相的较量。如何一步一步,谎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了遮蔽一个谎言,需要再编一连串的谎言,把本可以排除的隐患,一遮再遮,引向无可挽救的深渊。事故的调查也在谎言的迷宫中层层拨开,为了节省成本建造的反应堆存在安全隐患,但是为了面子,隐瞒了这个隐患。技术人员在有缺陷的设备中,迫于压力,要完成超负荷的测试。自上而下的权利系统,也不接受疑虑和反馈,最终一次一次,把一个小隐患,一次一次逼近崩溃边缘,最后酿成大灾难。
整部剧触动我的,除了像纪录片一样还原的八十年代苏联时期,阴郁的北方城市氛围,单纯良善的人,还有在那种极权政治下,凝滞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默契。在明令禁止的医院,如何给点钱就可以进去探视。一个战场回来的老兵,如何一边温情的教新兵保护裆部,如何一边冷酷的勒令他杀掉城市里所有的宠物。
这种语境里,当一件事发生,人们的第一反应都不是追问真相是什么,而是先求自保,害怕说错话,担心责任波及到自己。因为即使发生了末日般的事故,跟踪检查还是如影随形,监听拘捕仍然无所不在,所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得用暗语,用隐喻。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中,只能顾左右而言他,靠相互彼此揣测,才能心领神会。
用全剧开头的部分主人公的困惑,是全剧的精髓: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我们会错把谎言当做真实。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太多的谎言,我们就再也认不清事实了。到时我们还能做什么?除了放弃了解真相的希望。并且说服自己相信编造的故事,还能剩下什么?
一场由谎言引起的巨大灾难,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33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的真相在变清晰吗?互联网兴起时我有过非分之想,相信技术终于让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撒谎,不用隐喻,不用说暗语了。
不过,看来并非如此。今天打开手机,我看到世界在收缩,声音在趋同,人们又开始学习顾左右而言他。许多事情明明发生,明明每个人都知道,但也要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很好。
《切尔诺贝利》似乎不仅是一部好剧,更是一个好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