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刚毕业的读者来预约咨询。
21岁的小姑娘,通过公众号系统性地学习了些保险知识后,在顾问老师的帮助下,最后成功投保了重疾和百万医疗。
因为预算有限,所以重疾保额只选了10万,两份保单加在一起,一年保费1000出头。小姑娘很开心地给我们留言,表达自己的激动。
正感叹现在的年轻人保险意识真强时,关哥发来信息,也在感慨这个事情,她说的很直接:「我可太喜欢这姑娘了」
图片
小姑娘之前有买过一份意外险,所以预约后重点也很明确,就是要投保重疾与百万医疗。
姑娘很可爱,电话里还特不好意思地和顾问老师说,姐姐,我现在工资好低呢,可能买不了太贵的保险。
顾问老师也可爱回应:妹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发工资时就想着吃和玩了,你能想到买保险就已经领先90%的同龄人了。图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小姑娘最终决定按如下方案投保:
图片
其实一开始,顾问老师是建议小姑娘考虑定期重疾险,同预算的情况下,选择的保额可以更高些。
不过小姑娘也很有主见,她表示自己转正后,公司会给自己投保团险,团险的重疾保额也有20万。
之所以想自己再投保重疾险,是因为明白不能光指望团险,万一后期团险福利没有了或者自己离职了,就又会裸奔。而且自己现在年纪小,投保的保费也低。
但至少这一年半载内,团险里的重疾也可以算作她的已有保障,所以她想趁着年轻健康,买一份终身多次的重疾,作为团险的补充。
她不想买定期重疾,一方面是担心后期体检出什么毛病,再想投保都难,等定期重疾到期后,自己就没有保障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有信心,保额低只是一时的,相信不用很久,自己就能买得起更高保额的终身重疾了,这一份,只是短期内的过度而已。
我们非常欣赏这姑娘,不仅因为她的思考能力,更因为她的态度与执行力,对待保险都如此,对待生活中的其它事情肯定更是如此。
大家都是从这个年龄段过来的,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可能还在花父母的钱,能有几个经济特别充裕的呢?
自己能想到去配置保险已是难得,真的去执行投保这件事更是稀缺。
大多数人可能还卡在「我想买但我现在还没钱」这步,但这姑娘却是「我钱不多,先有点是点吧,尽我所能」。
不要小看10万保额的重疾险,对于现阶段月薪可能只有3000的她而言,10万保额是将近3年的收入了,也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还配置了百万医疗险,严重的住院开销啥的也不用担心了。
关哥的第一份重疾险保额只有20万,我、朦朦和阿九第一份重疾险的保额也都不高,但随着工龄和收入的增加,我们的保单份数在慢慢增加,保额也在增加。
年轻时候的预算和工作好几年之后的预算肯定是不一样的,哪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嘞。
图片
今天刚好借机聊一聊,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该怎么买保险这个话题。
之前我们总说,买保险买的就是保额,保额越高越好,重疾险尽量选择终身保障、多次赔付的。
从配置原则上来看,是没错的。但对于初入职场,预算微薄的年轻人们来说,却很难实现,所以保险配置上就要用牺牲保障周期或者保额的方式,来降低保费成本。
配置理念大概总结就是:先考虑有没有,之后再想保额够不够的问题。
下面以23周岁的女性为例,列举月保费分别在100左右和200左右的两个方案,大家伙儿可以参考下:
图片
图片
方案一二最大的区别在于重疾险的选择上,一个是定期重疾,一个是终身重疾。
方案二的保费成本更高,但是终身保障,更为稳妥。
方案一的风险点在于,万一后期身体发生点小问题,不符合健康告知,核保困难,导致以后加保无门,那70周岁后就无重疾保障了。
当然,这二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主要根据自己的预算以及偏好进行选择即可,如果不清楚自己适合哪种,也可以点 这里 预约我们专业的顾问老师帮你梳理思路呀。
另外提醒一点,方案里的小蜜蜂意外险有四个版本,之前遇到不少读者,想在意外险上节约成本,于是投保35元或者86元版本的小蜜蜂。
其实没有必要哈,意外险的保费基数低,一年并不能节约多少钱,而且关键问题在于,35元和86元版本小蜜蜂中的意外医疗部分是不能报销自费药的。
相关产品测评文章:
达尔文6号|123456+ABCDE,一起拼乐高呀
守卫者5号|多次重疾,冲!
医享无忧,反正我们都买了
PS:有不少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是在异乡打拼的,租房的朋友们不要忘记投保一份保租客的家财险哦。
图片
写到这,想到前几天和好友吃甜品时,碰见的两个小姑娘。
看起来不到二十岁,满脸稚气,青春洋溢的女孩子。其中一女生大概是买了代金券,俩姑娘挤在一起看菜单,研究怎么点餐才更划算。
点过餐后,两人叽叽喳喳地讨论起了美妆话题,讲各种大牌彩妆的平替产品分别有哪些,好不好用,讲得津津乐道。
好友感叹这两人有点像以前的我们。
那时每次和好友点餐都会把团购券用到极致,遇到单价高一些的饮品或者餐品还要算算钱包余额,斟酌一会再决定。
图片
记得有次特别想买某款防晒,但当时300+的售价对于刚实习的自己来说,着实有点贵了。
那时候刚刚流行「平替」的概念,于是做了些功课,纠结很久,最后用三分之一的价格,买了个所谓的平替产品。
现在回想,那个防晒使用感真的不好啊,涂抹到皮肤上都黏糊糊的。
平替不可能是花更少的钱,达到完全一样的效果,商家也不是傻瓜,它一定会牺牲某些东西,比如这个防晒,防晒效果是有的,可肤感就差劲很多。
但我当时用的很开心,它也确实保护我度过了那些需要外出的日子,没有让我晒伤。
如今每次被夸白的时候,都特别感谢以前的自己,没有因为那款防晒霜贵就放弃买,或者等着攒钱买,而是选择了价格便宜的那款,在需要的时候就立刻用上。
现在的我已经能消费得起比较贵的防晒了,但现在的皮肤状态并不是此时使用的防晒所带来的效果,而是坚持防晒许多年才带来的效果。
所以我理解的平替一直都是,在现有的消费能力内找寻到的有一定功效与帮助的plan B。
就像那个投保10万保额的读者姑娘一样,当实力(财务能力)不够的情况下,若没办法得到最理想的方案,就想办法去找另外的替代方案。因为需求并不会因为经济紧张就跟着消失了,需求是一直存在的。
毕竟,有方案总比没有方案强,积极应对总比摆烂不管好。
图片
我特别喜欢关哥的这篇文章 吃货的人生,也许比较容易幸福
尤其是文章末尾处,关哥讲述自己多年前买过一本书,书的作者曾在香港Amber这家米其林二星餐厅做实习生。
当时的关哥还是一位单身女青年,没有想过花几千元去吃一顿米其林,香港这个地方也只是她旅行心愿清单上的一个地名。
但她每次看这本书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幻想自己或许有一天可以去HK,在Amber吃顿饭。
后来许多年过去,关哥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事件:谈恋爱、换工作......不知不觉中,她真的到了香港。
在香港工作时,她每次路过中环,心里的那根弦都会被拨动下,像是冥冥中的一种感应般。后来拨着拨着,当年的那个小愿望慢慢开始发酵,终于有一天,这个愿望变成了日程表中的一项待办事项。
图片
不管是心愿清单还是保险配置,都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正是因为需要时间的培育,才在最后实现的时候有种特别滋味。
所以,现在囊中羞涩的年轻朋友,不要着急,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做好手上的事情,时间会给你一个满意答案的。
很多时候,退而求其次并不是让步,而是另一种蓄力方式。
在还吃不起米其林的时候,饿肚子并不能明志,反而会让你低血糖图片。
先吃饱,哪怕是碗泡面,充饥之后再通过其它方式来达成自己目标。
买保险同样如此,买不起50万的保额就去考虑30万的,30万也贵就去考虑10万的,而不是因为嫌弃10万低,就不去配置了。
关键时刻,10万也是救命钱。
够不到月亮,就去够星星,等触碰到星星的时候,月亮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