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个人微信号 > 微营销 > 主动领受痛苦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主动领受痛苦

1. 痛苦是恒定的,但你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 ......

微信号:

联系QQ:

8

热度

其他信息

主动领受痛苦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1. 痛苦是恒定的,但你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能日复一日地跑步、看书、学新东西,而另一些人连穿上跑鞋、翻开书都觉得困难?
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喜欢痛苦,而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深刻的真相:痛苦的总量是恒定的。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讲得很明白: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遇到问题,上学、工作、结婚、养孩子等等,问题来了就会痛苦。
大多数人的反应是逃避或应付了事,只有少数人选择直面痛苦。
而也只有这些主动领受痛苦的少数人,才能让自己的心智越来越成熟,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很多惊喜。
你知道吗?高手和普通人,领受的痛苦程度是差不多的。
世界顶尖的马拉松运动员基普乔格,以2小时跑完全马,平均配速接近每公里2分50秒。而普通人拼尽全力,可能半小时只能跑3-5公里。
从成绩上看,差距巨大,但从“痛苦”的角度看呢?
基普乔格在极限奔跑时,同样会呼吸急促、肌肉酸胀、双腿沉重。普通人第一次跑步,也会气喘吁吁、双腿发软。
两者的痛苦程度,其实相差无几。
区别在于,基普乔格“主动选择”承受这种痛苦。
他曾在采访中说:“当我跑到30公里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一次呼吸都像在燃烧肺部。但我知道,这正是突破自我的时刻。痛苦不是敌人,而是提醒你正在突破极限的朋友,我每天都主动选择与它对话。”
这就是“主动领受痛苦”的核心——痛苦不会消失,但你可以选择是在逃避中被动承受,还是在挑战中主动驾驭。
2. 逃避痛苦,反而会让痛苦转移
有人可能说:“既然跑步这么痛苦,那我干脆不跑了,不就不痛苦了吗?”
然而,逃避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痛苦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转移。
你逃避跑步的痛苦,可能会换来身材走样的焦虑——看着镜子里日渐松弛的腰腹,买衣服时不得不选择更大一码,连爬个三楼都气喘吁吁。
你逃避工作的挑战,可能会陷入经济压力的困扰——看到心仪的东西只能默默收藏,甚至因为收入问题,而错过重要的人生机遇。
你逃避关系的磨合,可能会在孤独中消耗自己——深夜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节假日只能一个人刷剧打发时间,渐渐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学会在痛苦中保持前行。
就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的:“不管奔跑速度降低了多少,我都不能走,这是原则。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想跑完这场比赛就难上加难了。”
3. 如何训练自己“主动领受痛苦”?
既然痛苦不可避免,那该怎么办呢?
这需要我们学会在痛苦中找到方法,让痛苦变得可控、可承受,让痛苦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
1)设定微小目标,让痛苦可管理
很多人放弃运动,是因为一开始就设定“每天跑5公里”这种不适合新手的目标,结果第二天浑身酸痛,直接放弃。
但如果你设定“第一周运动2天,每天慢跑5分钟。第二周运动3天,每天慢跑10分钟”,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身体就能逐步适应,反而容易坚持下来。
2)可视化你的痛苦,借助群体的力量,让痛苦被分担
美国心理学会2018年发表的研究指出,当人们将困扰自己的问题书面表达,并在社群中讨论时,皮质醇水平(一种压力荷尔蒙)平均下降23%,而坚持运动的意愿提升37%。
在我的运动群里,不仅提倡运动后打卡,用记录让进步可视化,更鼓励成员坦诚讨论心理卡点。
如果你想减肥,但坚持运动两周后,体重仍然纹丝不动,就可以在群里问问:“有没有人遇到过这种情况?该怎么突破?”
你会收到“过来人”的实用建议,即便没有完美解决你的问题,也会让你感到自己是被支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向心理学研究中心发现,仅仅是感受到社群支持,就能提升42%的坚持可能性。
当你下班后感到身心俱疲,想运动一下激活心理能量,你可以打开这个群看一看。你会看到有一群人在和你一起努力,他们也在经历同样的痛苦,你就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会驱使你运动起来。
而当你某天特别疲惫,完全不想动时,也不用一个人硬撑。发一句“这周真的没状态”,会有群友给你打气:“没关系,人不是机器,允许自己歇一歇,下周接着打卡~”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人生中第一次承受痛苦,就是在出生那一刻。
从母亲温暖安稳的子宫,突然来到这个充满光线、声音和温度变化的新环境。
这第一次呼吸带来的刺痛感,正是人生中第一个成长的信号——它让我们的肺部开始自主扩张。
这种良性痛苦会伴随我们一生,每一次痛苦都在提醒你:你正在变强。
运动后肌肉的酸痛,其实是肌肉在悄悄变得更强;学技能反复练习时的枯燥感,是大脑在重塑神经连接;遇到挫折时的难受,是心理韧性在生长的证明。
就像著名投资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揭示的成长公式:痛苦+反思=进步。
一群人比一个人,更容易承受痛苦,也进步得更快。
欢迎加入我的运动群,和同频的人一起主动领受痛苦,活出更高能量的自己。
这个群为期3个月,为啥是3个月呢?
因为神经可塑性研究显示,大脑建立稳固的新神经通路平均需要90天。真实改变要经历试探期(1-20天)、适应期(21-45天)和巩固期(46-90天)。3个月正好是养成长期习惯的科学周期,让我们一起把“坚持”变成“自然”。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