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为什么“心力”比“能力”更重要?
01
高能量者VS低能量者
《精力管理》这本书里说,心理能量低的人,很容易认出来,就像这样:
拖延得厉害,心里清楚该干啥,就是提不起劲儿去动。
情绪像过山车,动不动就焦虑、发火,容易自我怀疑。
注意力不集中,想好好干点啥,一会儿就被别的事儿岔开了。
我刚离婚那会儿,就特别能体会这种感觉。整个人就像被抽走了精气神,每天早上起床都跟打仗似的,特别艰难。
工作上有个小失误,我就心慌得不行,晚上躺在床上,脑子还在不停地回想白天公司里发生的事,焦虑到失眠。
下班后想学点新技能,可注意力就是集中不起来,半小时过去了,还在看同一页PPT。
但心理能量高的人,完全不一样:
做决定超轻松,不会在小事上反复纠结。
情绪稳如老狗,遇到挫折,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做事专注又高效,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就是那种完全沉浸其中,连时间都忘了的状态。
后来我提升了心理能量,才发现以前那些让我发愁的事,其实都没啥。
比如工作上要用的那些技能,我早就学会了,只是因为害怕犯错、担心做不好,才一直发挥不出来。现在我会想:“正好,这是个带薪学习的机会。”
要是做错了也不慌,真诚地道歉,认真总结经验,这就是成长嘛。
02
为什么“心理能量”是现代人最稀缺的资源?
主要有四个原因。
首先,决策疲劳是心理能量的一大隐形杀手。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每天要做无数个小决定,比如“晚上吃什么”“穿哪件衣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其实都在悄悄耗尽我们的心理能量。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有个“自我损耗理论”,说白了就是:意志力就像手机电池,用多了会没电。
很多人累得不行的时候就刷手机,但其实,刷短视频、刷社交媒体,不仅不能回血,反而会让人更焦虑。《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管这叫“虚假放松”,看着好像放松了,其实更累了。
其次,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接收负面评价,会像漏斗一样,一点点地消耗掉你的心理能量。
比如,家里有个成年孩子,父母还像小时候一样唠叨、指责,这种过度干涉和负面评价,会一点点磨掉他们的心理韧性。
再比如,公司里人际关系紧张,领导天天施压,同事之间勾心斗角,这种环境谁受得了?心理能量早就被消耗完了,对工作也只会越来越抵触。
第三,生活中的重大挫折,能瞬间把人变成低能量状态。
失恋、失业、考试没过、投资失败……这些事儿谁碰上谁倒霉,心理能量一下子就掉到谷底。
第四,社会文化总爱推崇“硬扛”。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努力到无能为力”“拼命才值得表扬”这种观念,这让我们习惯性压抑内心的声音,结果变成表演型努力。
实际上,负面情绪也是有用的,悲伤、恐惧、焦虑都是在提醒你该注意管理心理能量了。
03
科学提升心理能量的3个生活策略
1)遵循心理能量守恒定律:收入>支出
想象你的心理能量就像银行账户,每天都有固定额度。
每做一个决定、每控制一次情绪、每保持一段专注,都是在“支出”能量。
而睡眠、运动、正念冥想、与好友畅谈,这些都是充值心理能量账户的方式。
有一种特殊情况,能让你在消耗心理能量时,不仅提升能量质量,还能获得深度满足,就像给心理能量加了“利息”,这就是“心流状态”。
进入心流状态后,时间仿佛变慢,效率却大幅提升。比如写一篇复杂文章,原本需要8小时,心流状态下4小时就能完成。
所以我们要多在心流状态中去支出能量,而不是任由琐事消耗它,像是纠结“晚上吃什么”就纠结很久。
2)设置“能量锚点”+“能量防火墙”
“能量锚点”就像是给大脑设置的一个开关,通过一些特定的动作或者环境提示,帮助我们快速切换到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个有效的“能量锚点”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有能被觉察到的触发点;固定的行为模式;明确的状态转换。
举个例子,我每次开始工作前,都会先泡一杯咖啡,放在桌子上。这个动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能量锚点”。咖啡的香味和热气,让我知道“现在要开始认真工作了”。
而且,每次我都会用同样的杯子,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个固定模式帮助我快速进入状态。
再比如,我每次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目的是心理上把上班和下班做一个分割,重新激活我的心理能量。
3)用if-then(如果-那么)预案应对压力
比如,我以前很怕领导突然布置一个复杂的任务,而且要求马上完成。这时候,我整个人就像被点了穴,脑子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后来我就告诉自己:“如果领导突然给我一个紧急任务,我就先冷静下来,深呼吸三次,然后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小步骤,一步一步来。”
后来我就不怕了,因为有了预案,我就不需要多耗费心理能量去担心。
这些方法里,我最推荐运动。
我离婚后经历过一段特别焦虑的时期,觉得自己没有未来了。全靠每周2-3次、每次跑步2-5公里才熬过来,说运动拯救了我的命也不为过。
我“活”过来后,也没有放弃运动。它不仅是我的情绪稳定剂,更是在不确定性的现实中,让我获得掌控感的定海神针。
不管当天多糟糕,但只要我运动了,就会觉得“我还是有希望的”。
04
运动:心理能量的超级充电站
一说运动,可能有人会想:运动好麻烦啊,是不是还得去健身房啊?
其实,运动可以很简单。饭后散步也算运动,在洗手间排队的时候做个颈部操也是运动,下班了提前一站下地铁,骑车回家也是。
就像彭于晏在采访中说的那样,只要我早上做了40分钟的训练,这一天我就有底气了,老板骂我,我也觉得没什么,早上那么重的训练我都完成了,接下来这一天我什么也不怕。
现在,我不仅自己运动,还带领伙伴们一起运动。
如果你也想提升心理能量,我特别推荐你加入我的运动社群。这个群的特色就是不只有打卡模板,还有互相鼓励的规则。
如果你以前没有运动习惯,你快走了10分钟,也是一个值得被群友们鼓励的进步。如果你平时就喜欢跑步、游泳、打球等,在这里你能找到同频的伙伴,一起分享经验、互相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