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一、什么是五迟?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为小儿生 ......
微信号:
联系QQ:
215
热度
其他信息
一、什么是五迟?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一组病症。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疾病可能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出现五迟症状。
2、孕期因素:母亲在孕期感染、营养不良、接触有害物质等,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五迟。
3、分娩因素:难产、早产、窒息等分娩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可能对小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引起五迟。
4、营养因素:小儿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五迟。
5、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可出现五迟症状。
(二)中医病因
1、先天禀赋不足:父母体质虚弱,或孕期调护不当,导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髓海不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出现五迟。
2、后天失养:喂养不当、饮食失调、疾病影响等因素,导致小儿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筋骨,出现五迟。
3、外邪侵袭: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若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或疫疠之毒,可损伤脏腑,影响气血运行,导致五迟。
4、情志失调:小儿情志脆弱,若受到惊吓、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刺激,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五迟。
三、发病机制
(一)西医发病机制
1、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小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导致运动、语言等功能发育落后,出现立迟、行迟、语迟等症状。
2、内分泌系统异常: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导致五迟。
3、营养缺乏:小儿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可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五迟。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疾病可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出现五迟症状。
(二)中医发病机制
1、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肾精亏虚,髓海不充,不能濡养骨骼、脑髓,出现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等症状。
2、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喂养不当、饮食失调、疾病影响等因素,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筋骨,出现五迟。
3、气血不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外邪侵袭等因素,可导致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筋骨,出现五迟。
4、心肝火旺:小儿情志脆弱,若受到惊吓、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刺激,可导致心肝火旺,扰乱心神,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出现五迟。
四、类型
(一)西医类型
1、运动发育迟缓型:主要表现为立迟、行迟,即小儿站立、行走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
2、语言发育迟缓型:主要表现为语迟,即小儿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
3、智力发育迟缓型: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学习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
4、混合发育迟缓型:同时存在运动、语言、智力等方面的发育迟缓。
(二)中医类型
1、肾精亏虚型: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2、脾胃虚弱型: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3、气血不足型: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4、心肝火旺型: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口苦咽干,舌尖红,苔黄,脉弦数。
五、临床表现
1、立迟:小儿站立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一般正常小儿 10 个月左右可扶站,12 个月左右可独站,而五迟患儿可能在 18 个月甚至更晚才能站立。
2、行迟:小儿行走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一般正常小儿 12 个月左右可扶走,15 个月左右可独走,而五迟患儿可能在 18 个月甚至更晚才能行走。
3、发迟:小儿头发稀疏、枯黄,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枕秃、脱发等症状。正常小儿出生后头发逐渐生长,而五迟患儿头发生长缓慢,甚至到 2-3 岁头发仍稀疏、枯黄。
4、齿迟:小儿出牙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一般正常小儿 6-8 个月开始出牙,2 岁半左右乳牙出齐,而五迟患儿可能在 10 个月甚至更晚才开始出牙,3 岁甚至更晚乳牙才出齐。
5、语迟:小儿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正常儿童,一般正常小儿 1 岁左右开始说话,能说简单的单词,2 岁左右能说简单的句子,而五迟患儿可能在 2 岁甚至更晚才开始说话,或者说话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
六、西医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小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疾病史等,了解可能的病因。
2、体格检查:测量小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生长指标,检查小儿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语言系统等,评估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3、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微量元素等检查,排除营养缺乏、内分泌疾病等因素。
4、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进行头颅 CT、头颅 MRI 等检查,了解小儿的脑部结构和发育情况。
5、心理评估:对小儿进行智力测试、语言评估等心理评估,了解小儿的智力和语言发育水平。
七、中医诊断
(一)望诊
1、望神色: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眼神等。肾精亏虚型患儿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脾胃虚弱型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气血不足型患儿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心肝火旺型患儿面色红赤,烦躁不安。
2、望形态:观察小儿的体型、姿势、动作等。肾精亏虚型患儿腰膝酸软,行走无力;脾胃虚弱型患儿形体消瘦,肌肉松软;气血不足型患儿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心肝火旺型患儿烦躁不安,夜寐不宁。
3、望头发:观察小儿的头发颜色、质地、生长情况等。肾精亏虚型患儿头发稀疏、枯黄,生长缓慢;脾胃虚弱型患儿头发干枯,易脱落;气血不足型患儿头发稀疏,无光泽;心肝火旺型患儿头发油腻,易脱落。
4、望牙齿:观察小儿的牙齿生长情况、颜色、质地等。肾精亏虚型患儿出牙延迟,牙齿稀疏;脾胃虚弱型患儿牙齿生长缓慢,易龋齿;气血不足型患儿牙齿松动,易脱落;心肝火旺型患儿牙齿疼痛,牙龈红肿。
5、望舌苔:观察小儿的舌苔颜色、质地、厚薄等。肾精亏虚型患儿舌淡苔白;脾胃虚弱型患儿舌淡苔白,有齿痕;气血不足型患儿舌淡苔白,脉细弱;心肝火旺型患儿舌尖红,苔黄。
(二)闻诊
1、闻声音:听小儿的哭声、笑声、说话声等。肾精亏虚型患儿声音低微,语言迟缓;脾胃虚弱型患儿声音无力,食欲不佳;气血不足型患儿声音微弱,心悸气短;心肝火旺型患儿声音高亢,烦躁不安。
2、闻气味:闻小儿的口气、二便气味等。肾精亏虚型患儿二便清长,无特殊气味;脾胃虚弱型患儿口气酸臭,大便溏薄;气血不足型患儿二便清长,无特殊气味;心肝火旺型患儿口气臭秽,大便干结。
(三)问诊
1、问病史:询问小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疾病史等,了解可能的病因。
2、问症状:询问小儿的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症状的具体表现,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3、问饮食:询问小儿的饮食情况,包括食欲、食量、饮食偏好等。
4、问睡眠:询问小儿的睡眠情况,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是否有夜惊、盗汗等症状。
(四)切诊
切脉:感受小儿的脉搏跳动情况。肾精亏虚型患儿脉细弱;脾胃虚弱型患儿脉缓弱;气血不足型患儿脉细弱;心肝火旺型患儿脉弦数。
八、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
1、肾精亏虚型
(1)方剂:补肾地黄丸;
(2)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鹿茸、牛膝、五加皮;
(3)方解: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补肾填精;牡丹皮、茯苓、泽泻清热利湿;鹿茸、牛膝、五加皮补肾强骨。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强筋壮骨之效。
2、脾胃虚弱型
(1)方剂:补中益气汤;
(2)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3)方解: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3、气血不足型
(1)方剂:八珍汤;
(2)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3)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补血养血。全方共奏气血双补之效。
4、心肝火旺型
(1)方剂:泻青丸;
(2)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大黄、羌活、防风、川芎、当归;
(3)方解:龙胆草、栀子、大黄清肝泻火;羌活、防风疏散风热;川芎、当归养血活血。全方共奏清肝泻火、疏散风热之效。
(二)针灸治疗
1、选穴:根据不同的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肾精亏虚型可选取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脾胃虚弱型可选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气血不足型可选取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心肝火旺型可选取肝俞、胆俞、太冲、行间等穴位。
2、针法:毫针刺法,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补泻手法。肾精亏虚型用补法;脾胃虚弱型用补法;气血不足型用补法;心肝火旺型用泻法。
3、疗程:每周 2-3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三)中药外敷
1、药物:根据不同的证型选取相应的药物。肾精亏虚型可选用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等药物;脾胃虚弱型可选用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气血不足型可选用黄芪、当归、川芎等药物;心肝火旺型可选用龙胆草、栀子、黄芩等药物。
2、方法: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醋或酒调成糊状,敷于相应的穴位上。如肾精亏虚型可敷于肾俞、关元等穴位;脾胃虚弱型可敷于脾俞、胃俞等穴位;气血不足型可敷于气海、血海等穴位;心肝火旺型可敷于肝俞、胆俞等穴位。
3、疗程:每周 2-3 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四)推拿治疗
1、手法:根据不同的证型选取相应的手法。肾精亏虚型可采用补肾经、揉肾俞、揉命门、揉关元等手法;脾胃虚弱型可采用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腹等手法;气血不足型可采用补肺经、补脾经、揉气海、揉血海等手法;心肝火旺型可采用清肝经、清心经、揉太冲、揉行间等手法。
2、疗程:每日一次,10 次为一个疗程。
九、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
(1)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2)功效:滋阴补肾;
(3)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 6 克,小蜜丸一次 9 克,大蜜丸一次 1 丸,一日 2 次。
2、补中益气丸
(1)组成: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2)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3)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 9 克,大蜜丸一次 1 丸,一日 2-3 次。
3、八珍颗粒
(1)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2)功效:补气益血;
(3)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 1 袋,一日 2 次。
4、泻青丸
(1)组成:龙胆草、栀子、大黄、羌活、防风、川芎、当归;
(2)功效:清肝泻火;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 丸,一日 2 次。
十、食疗方法
1、肾精亏虚型
(1)核桃粥
①材料:核桃肉 30 克,粳米 50 克;
②做法:将核桃肉捣碎,与粳米一起煮粥;
③功效:补肾益精;
④适应症:适用于肾精亏虚型五迟患儿。
(2)猪骨汤
①材料:猪骨 500 克,杜仲 30 克,枸杞子 30 克;
②做法:将猪骨洗净,与杜仲、枸杞子一起煮汤;
③功效:补肾强骨;
④适应症:适用于肾精亏虚型五迟患儿。
2、脾胃虚弱型
(1)山药粥
①材料:山药 30 克,粳米 50 克;
②做法: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与粳米一起煮粥;
③功效:健脾益胃;
④适应症: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五迟患儿。
(2)红枣粥
①材料:红枣 10 枚,粳米 50 克;
②做法:将红枣洗净,去核,与粳米一起煮粥;
③功效:健脾养血;
④适应症: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五迟患儿。
3、气血不足型
(1)龙眼肉粥
①材料:龙眼肉 15 克,粳米 50 克;
②做法:将龙眼肉洗净,与粳米一起煮粥;
③功效:补益气血;
④适应症:适用于气血不足型五迟患儿。
(2)当归羊肉汤
①材料:当归 15 克,羊肉 100 克;
②做法:将当归洗净,羊肉洗净,切成小块,一起煮汤;
③功效:补血养血;
④适应症:适用于气血不足型五迟患儿。
4、心肝火旺型
(1)菊花粥
①材料:菊花 10 克,粳米 50 克;
②做法:将菊花洗净,与粳米一起煮粥;
③功效:清肝泻火;
④适应症:适用于心肝火旺型五迟患儿。
(2)绿豆汤
①材料:绿豆 50 克;
②做法:将绿豆洗净,加水煮汤;
③功效:清热解毒;
④适应症:适用于心肝火旺型五迟患儿。
十一、预后及并发症
(一)预后
五迟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病因明确,病情较轻,治疗及时,预后较好。如果病因复杂,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预后较差。
(二)并发症
1、智力低下:五迟患儿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智力低下等并发症。
2、癫痫:五迟患儿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癫痫等并发症。
3、脑瘫:五迟患儿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脑瘫等并发症。
十二、预防方法
1、孕期保健
孕妇应注意饮食营养,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感染,保持心情舒畅,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孕妇如有慢性疾病,应积极治疗,避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2、新生儿护理
(1)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新生儿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3、婴幼儿保健
(1)婴幼儿应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及时添加辅食;
(2)婴幼儿应定期进行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婴幼儿应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促进生长发育;
(4)婴幼儿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感染。
十三、中医古籍中部分相关论述
1、《小儿药证直诀·五迟》:“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
解析: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五迟中的行迟、齿迟和发迟的表现。长大而不能行走,行走时脚软无力,体现出行迟;牙齿长时间不生长,即使生长出来也不坚固,描述了齿迟的特点;头发长时间不生长,生长出来后颜色不黑,反映出发迟的症状。这为后世对五迟的认识和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2、《张氏医通·婴儿门》:“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发者肾之荣,若齿久不生,生而不固,发久不生,生而不黑,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若长不能立,立而骨软,大不能行,行则筋软,皆肝肾气血不充,筋骨痿弱之故。语迟者,由心气不足,舌本无力,不能发转也。”
解析:这里详细阐述了五迟的具体内容,包括立迟、行迟、齿迟、发迟和语迟。并从病因上指出,多是由于父母精血不足,导致小儿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身体而出现五迟。对于立迟、行迟,认为是肝肾气血不充,筋骨痿弱所致;语迟则是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引起。为五迟的病因病机分析提供了全面的观点。
3、《保婴撮要·五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气,肾主骨。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源其要总归于肾。盖肾为少阴,其经居下,乃元气所生之根本也。若禀赋不足,兼之调养失宜,以致血气不充,肌肉不盛,而致此症。”
解析:此段话强调了心、肝、脾、肺、肾五脏与五迟的关系,分别对应血、筋、肉、气、骨。指出五迟的根本原因在于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身体各部位,而最终归结于肾。因为肾为元气之根本,若小儿禀赋不足且调养不当,就会导致血气不充、肌肉不盛,从而出现五迟症状。进一步明确了五迟的病因与肾的重要性。
4、《幼幼集成·五迟五软》:“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盖言儿之生长发育,若于其时而不能行者,谓之立迟、行迟;若于其时而不能生者,谓之齿迟、发迟;若于其时而不能言者,谓之语迟。皆由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
解析:再次明确了五迟的具体内容,并强调五迟是由于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以及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引起。这为临床治疗五迟提供了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思路,既要注重补养肝肾等先天之本,又要重视后天的调养,以补益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