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微商动态 > 为什么30岁还迷茫?深度心理分析

为什么30岁还迷茫?深度心理分析

作者:   来源:  热度:5  时间:2025-11-15
你有没有发现,许多20多、30多,甚至40多的人,仍然活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也不想换工作,因为“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想谈恋爱

你有没有发现,许多20多、30多,甚至40多的人,仍然活得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也不想换工作,因为“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想谈恋爱,也谈过几个,但新鲜劲过了后感情就淡了,关系总维持不下去;看到别人的朋友圈很精彩,有些羡慕也有些嫉妒,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无聊,但也不知道怎么构建喜欢的生活。

其实是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本该在12-18岁完成的“自我同一性”没有完成,这个缺口延续到了成年后,才导致迷茫。

这个观点的理论来源是闻名于世的“发展心理学”创立者——埃里克森。他提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心理社会危机,解决危机才能获得健康人格,未解决则会留下心理隐患。

比如0-1岁要解决“我能否信任外部世界”的问题,6-12岁要解决“我能和别人一样能做好事情吗”的问题,18-40岁要解决“我能够与他人建立爱和承诺的关系吗”的问题。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本该12-18岁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我是谁?我的人生方向是什么?我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什么?”

这个问题处理得好,那这个人就会很有主体性,做事很笃定,不会轻易受别人的评价影响;反之,无论这个人生理年龄多大,他内心都像一个孩子,遇事缺乏主见,经常感到迷茫。

01

很多成年人的困惑,本质是青少年期 “自我同一性未建立” 的延续

我在阅读心理学文献时,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来访者A,32岁,本科读计算机,毕业后换了 10 份工作,包括程序员、销售、新媒体运营、保险经纪人,每次都觉得 “这不是我想做的”,因为“找不到人生方向”开始做心理咨询。

经过详聊,心理咨询师发现A的父母是医生,从小强制他学理科,因为“学理科才有前途”,但他真正喜欢的是文学,初高中时就偷偷写小说,被父母发现撕毁本子后,他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压抑了自己的喜好,也就没有机会探索 “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也就是说,他的职业认同并没有建立。

成年后,他一直在 “父母的期待” 和 “自己的愿望” 之间摇摆,换工作的本质是寻找未完成的职业认同,但因为没有稳定的自我认知,始终找不到对的工作。

还有一个案例也很典型:

来访者B,37岁,全职妈妈,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每天接送孩子、做饭、打扫卫生,说 “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很羡慕上班的朋友。

心理咨询师发现,B小时候是 “乖乖女”,父母说 “女孩要稳定”,所以她读了师范院校,毕业后做了老师,结婚后因为孩子没人带,老公让她辞职带娃,她就做了全职妈妈。她一直都在听父母、听老公的,没有问过自己 “我想做什么?”——也就是说,她的价值观认同没有建立。

做了全职妈妈后,她的生活完全围绕家庭,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所以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这两个案例,都是青春期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延续到成年,形成的自我迷失。

自我迷失一种有4种情况:

1)对 “我是谁” 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比如 “我既不喜欢文科也不喜欢理科”;或者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没有清晰认知比如 “别人说我聪明,但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2)对 “未来” 的迷茫:对职业、人生没有规划,比如 “父母让我考公务员,但我不想,可我也不知道想做什么”。

3)“迎合型” 人格:为了融入群体而轻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比如 “同事都抽烟,他们说不抽烟的男人不man,我就开始抽烟;或者在人际关系中失去自我,比如 “为了让男友开心,我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

4)“对抗型” 叛逆:用 “否定一切” 来掩饰迷茫,比如 “这份工作没前途”“领导同事都是傻x”,但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怎样的工作。

其实,很多事物都是中性的,比如公务员这个职业好不好,和某个异性谈恋爱好不好,某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好不好,都是因人而异的。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也就知道怎么选择了。

如果青少年期没有建立稳定的同一性,成年后依然可以通过主动探索来弥补。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我同一性”究竟包含哪些东西的“同一”。

图片


02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简单说,“自我同一性”就是把多维度不同的自我,整合成一个整体,让你无论在何时何地、面对何人,都能清晰地感知到“这就是我”的稳定内核。

它主要包含五个关键维度的“同一”:

1)时间上的同一: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串联成一个连贯的人生故事。你看有些人他没办法面对“过去的我”,总是想否定一些已经发生的事,那么他的自我叙事就会出现断裂。

2)表里如一:内在的真实自我与外在社会角色保持一致,比如上班族觉得每天出门都要戴面具,扮演一个不是自己的人,那他肯定很心累。

3)主客观统一:自我认知与他人反馈基本吻合,比如一个人做着一份月薪2万的工作,但领导总说他“一文不值”,但如果他真的无法胜任工作,公司把他开掉就好了,何必每月付他2万薪水呢?领导那么说只不过是他的管理手段罢了,但如果这个人的自我同一性未完成,那他就会把领导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这就造成了主客观的撕裂。

4)知行合一:个人价值观能有效指导日常行为和重大选择。

5)价值观统合:将外界的各种观念消化吸收,形成一套自洽的价值观体系。

现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自我同一性”,下面就来说说,成年后如何构建“自我同一性”。

03

成年后,构建“自我同一性”的3个关键动作

第1步:“回溯”,找到被压抑的真实自我

比如前面提过的A,心理咨询师建议他尝试一些自由写作,回忆高中时写小说的快乐。结果A慢慢发现“自己不仅喜欢写作,还很擅长”,他后来找了一份网站编辑的工作,虽然不如以前做程序员、销售时赚钱,而且也不是让父母满意的工作,但他打心眼里认为“我找到了对的工作”。

你也可以回想一下12-18岁期间你喜欢做的事,那时没有太多功利考量,那时候的喜欢包含了你真正的热爱。

比如,我为什么会萌生想做个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念头呢?就是我通过回忆发现,我很擅长倾听,在别人的话语和微表情中能敏锐地捕捉对方的真实需求,即便他们没有说出口,而且心理助人工作就像探案、拼图一样,很有趣。

第2步:“探索”,尝试小范围的突破

比如,当朋友再次约你晚上逛街,而你其实很累并不想去。这一次,你尝试着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了。这次拒绝为你赢回的,不仅是一个晚上的空闲时间,更是一个专属的、可供探索的自我空间。

起初,你可能会对着这段突然属于自己的时间感到茫然,这很正常。

接下来就是探索:你可以用这个晚上去试听一节搁置已久的瑜伽课,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自己很享受运动后身体的舒展与内心的平静,这与你之前在喧闹聚会中感到的疲惫截然不同。

几次之后,你不仅发现睡眠更好了,气色也更红润。你开始发自内心地认同:“我很珍惜这种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此时,一个稳固的自我价值内核便开始生根。当朋友再次调侃你“不合群”时,你内心的波动会变小,因为你很清楚——你的不合群是你主动选择的,而你选择不合群是因为你想做自己。

这份底气,正源于你在小范围突破中探索并确认的自我价值。

第3步:“整合”,建立稳定的价值观体系

很多女性都有被都长辈催生的经历:“女人不生小孩不完整。”

有位女性过去会选择沉默,因为那时候她的自我同一性还没有建立,但通过学习女性主义和心理探索,在某一次家庭聚会上,她脱口而出:“我认为一个女性的价值,不应由母亲这个角色来定义。我的人生是否完整,由我自己来判断。”

这句话,标志着她将女性主义理念,整合成了她的内在价值观体系。她不再被某个角色束缚,而是主动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不会再为长辈说的话而苦恼了。

图片


最后的话

成年后的迷茫,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在那个必须“听话”和“合群”的年纪,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包括我在内。真正开始认识自己,是从成年后才起步。这条路或许漫长,却无比值得。

如果你正处在迷茫期,不妨试着安静下来,问自己几个简单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做什么?”
“做什么事的时候,我会完全忘记时间?”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不会立刻改变什么,但它们正是你开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第一把钥匙。 

相关专题:
阅读推荐
最新阅读
最新文章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