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这样?
想升职加薪,却不敢争取;想改变形象,却迟迟不行动;面对新机会,第一反应总是 “我不行”……
明明渴望更好的生活,却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拽回原地。
看到别人成功,你会想:“他天生比我强。”尝试新事物时,内心有个声音说:“算了,我肯定做不好。”你讨厌自己总这样自我怀疑,你也想改变,但你做不到。
真相是,你和那些已经做到的人,差距不是能力,而是“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这个概念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它不是指实际能力,而是“你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主观判断。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愿迎接挑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就容易回避甚至放弃。
我们都知道,能力不足是可以提升的,但如果一个人自我效能感低,他就会失去主动学习新事物的勇气,甚至面对明明能力胜任的事,也会低估自己。
好消息是,自我效能感就像能力一样,是可以提升的。
下面,我就分享3个心理学方法,帮你摆脱“我不行”的魔咒,成为打心眼觉得“我能行”的人。
1)从小胜利开始,骗过你的大脑
大脑很懒,它更愿意相信过去的证据,而不是未来的可能性。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行,很可能是因为你缺少“成功经验”的积累。
比如,我经常跑步,平日里一周跑3~4次三公里,偶尔跑五公里、十公里,最远跑过半马,但我在学生时代是一个体测跑800米都气喘吁吁的女生。
那我是怎么把长跑变成日常习惯的呢?方法是“把大任务拆小,从小任务做起”。
学生时代最远我只有一次运动会跑了1500米,虽然体验很差,但我拥有了“我能跑1500米”的自我认知。
所以,我给自己定的第一个跑步计划,就是慢速1500米。不同于体测和运动会,平日跑步不必追求速度,当我听着喜欢的歌,以很慢的速度跑完全程后,运动带来的内啡肽让我感到很快乐,这次跑步体验很好。
后面,我就慢慢增加距离,1500米、1800米、2000米……每获得一次美好的跑步体验,我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以至于我第一次跑半马,我也觉得自己可以,是因为在那之前,我已经能跑15公里,而半马只比它再多6公里。
班杜拉发现,直接的成功经验最能提升自我效能感。所以,你想尝试一件事但却不敢干的话,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干它的简单版、选一个部分干,先获得一次小胜利。
2)找到和你相似的、已经成功的人,看看他们怎么做?
比如我很喜欢心理学,但我大学里学的不是这个专业,现在我也不可能放下本职工作去专门学习,那我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呢?
我最先想到就是帮我做过咨询的心理助人者们,并采访了2个人,了解了他们的实现路径,那我就觉得:“既然我们都是本科毕业,之前学的都不是心理学,平时也都要上班,那你们可以做到,我也可以。”
就这样,我打消了之前的顾虑,开始系统化地学心理学,不久前我通过了一个心理平台的入门考试,这个正反馈也提升了我的自我效能感。
推动我迈出去第一步的,就是班杜拉说的“替代经验”——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很难,不妨看看和你相似的人是怎么做到的,这会让你的大脑自动想:“如果他能做到,我也可以。”
想转行但没信心?去社交平台找那些原来和你一个行业,后来成功转行的人,研究他们的路径;害怕公开演讲?看一些素人演讲视频,你会发现很多人一开始也紧张到结巴,想减肥但没时间运动?看看同是上班族的减肥博主是怎么做到的……
关键是要找和你背景类似的人,而不是某方面悬殊很大的人,才能激活替代经验的效果。
3)情绪唤醒:让自己在冷静、放松的时候尝试新事物
班杜拉发现,个体对生理、情绪状态的感知会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唤醒(焦虑、紧张)会削弱效能感,低唤醒(冷静、放松)会增强效能感。
也就是说,当你处于焦虑状态时,你的大脑会把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种生理反应,解读为“我不行”,反之,当你放松时,大脑会解读为“我应该可以,我想试试”。
比如,昨天文章里提到的熬夜案例,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失眠的时候,你越想睡觉,你越睡不着。
之所以会这样,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当下你很紧张,对于失眠这件事会影响你明天的工作状态,你感到非常焦虑,于是你的大脑就解读为“我不可能睡着的”。
而尽快睡着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你放弃“我必须马上睡着”的念头,你就照常做些喜欢的事,当你的情绪慢慢回归冷静,身体的困倦感就来了,你自然也就睡着了。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要尝试新事物时,与其在紧张焦虑中逼迫自己“必须成功”,不如先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让自己进入一种“放松的专注”。
比如,你要学一个新东西,你有些畏难情绪,不要硬着头皮上,那样很容易三分钟热度,而是先听舒缓音乐、深呼吸、简单的冥想,让自己先平静下来,生理上的放松会向大脑传递“这很安全”的信号。
而当你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时,可以对自己说:“这是正常的反应,说明我在迎接挑战,而不是我能力不足。”
另外,你还可以把“必须成功”改为“先体验一下”。比如,我最近学AI智能体,刚开始时,我是一个头两个大,但当我不再刻意追求“今天要掌握这个软件”,而是“用半小时探索两个有趣的功能”,这种低压力的目标反而能让我的学习更高效。
事实上,那天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鼓捣出了一个简单的AI心理学助教,它的出现提升了我学习心理学的效率,看到自己亲手做出来的东西,我感到很兴奋,自我效能感又一次提升了。
写在最后
所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那凭什么相信呢?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打鸡血,用精神胜利的方式,那么内心始终都会有一个自我怀疑的声音。
而当你用今天的3个心理学方法,你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获得一次次正反馈,走过一段从“我应该可以”到“我原来真的行”的旅途。
最终,你会成为一个步履愈发沉稳,眼中有光的人。你眼中的光并不是源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基于有迹可循的经验。
于是,你听见内心深处一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从容的声音对你说:“往前走吧,你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