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瘦了40斤,两年没见到我的@加薪直接叫了一杯奶茶:“叔,我给你补补。”
空腹喝奶茶,绝对是我知道的长肉最快的方法。
那到底怎么喝才能少长肉?
性子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基础颜究生活提案”,愿意听我聊聊的街坊,咱们先喝口杜仲茶,让我从“奶茶里的果糖”开始说起。
果糖:秋天的奢侈
对于我们的祖先(狩猎采集部落居民)来说,果糖是非常稀罕的,只有在蜂蜜(一万年前绝对是奢侈品)和水果(果糖含量不高)才能搞到,绝对是“秋天的信息”。
“秋天的信息”,提示着身体必须快速地“长肉”,并且要适当提升“炎症水平”,对抗野蛮人聚集在一起的打斗和可能的传染病。
进化的手段如此雷霆,真的就把我们的身体调整到了这个状态。
而且,由于果糖是如此珍贵,身体甚至都只用“应急方案”来快速处理它——大部分果糖的“卡路里”不是存在“皮下脂肪”,而是直接用“肝脏脂肪”(内脏脂肪)来作为仓库。
原始人吃不到多少果糖,让肝脏临时存储一下这么稀缺的宝贵资源,没啥问题。
可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个大问题,因为肝脏“存脂”开关一旦打开,不仅仅那点儿果糖的热量会被存进来,其他的“卡路里”也会趁虚而入,让咱们的“内脏脂肪”迅速增加。
苏黎世大学研究:没多吃,但长小肚子
苏黎世大学在202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者们控制了四组(每组24人)受试者的饮食,让他们每天吃下去的“卡路里”是一样的。
O组是对照组,不吃糖。
G组是“葡萄糖组‘。
S组是“蔗糖组”(注意,蔗糖是“双糖”,一个蔗糖分子含有一个葡萄糖和一个果糖)。
F组是“果糖组”。
换句话说,S组和F组都是有“果糖”存在的,G组是“葡萄糖”,而O组是“无糖”。
特别要注意,这些人都是正常饮食,都没有过量——不像我们是吃饱了之后喝奶茶,他们是用“糖”替代了一部分食物。
理论上来说,这些人都不应该发胖,血液的指标都应该是一样的:结果确实如此,5周之后这些人都很健康,没有增重。
但是,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蔗糖组”和“果糖组”(也就是食物中掺入了一些果糖)的受试者,他们肝脏的“新脂肪生产”增加了一倍。
啥叫“新脂肪”?为啥会增加?
内脏脂肪:调高“体重定点”
人类的身体会自己制造脂肪,从淀粉、糖和蛋白质中自己造——想想古代一直只能吃粗粮的百姓,他们很少吃到脂肪,但身体还是有一些脂肪储备,就是这么生产出来的。
现代人呢?每顿都有脂肪,身体(尤其是肝脏)还是会制造一些,这些制造出来的“新脂肪”一部分会进入血液,另一部分则存储起来变成“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如果太多,就会制造大量的“促炎因子”,整个身体都不太平。
皮肤不好,头发不好,大脑控制不住体重,都跟过多的“促炎因子”有关。
等一下,大脑控制不住体重?
是的,大脑本可以很好地感知到身体的“脂肪存量”,因为脂肪组织会给大脑发电报,电报的内容就是“瘦素”。可如果内脏脂肪太多,“促炎因子”太多,大脑就“瘦素抵抗”了——需要更多的“瘦素”来告诉大脑身体已经存储够了脂肪。
也就是说,一旦“内脏脂肪”增加,身体为了能继续收到“瘦素”的信号,反而觉得需要更多一些“脂肪”,就会让我们多吃,或者让身体减少消耗——存脂。
好,咱们再来理顺一下这个逻辑哈:
1. 没多吃“卡路里”,但用“果糖”替换掉一部分蛋白质或者米饭;
2. “果糖”刺激肝脏产生“内脏脂肪”;
3. “内脏脂肪”产生更多的“促炎因子”,造成“瘦素抵抗”;
4. “瘦素抵抗”让大脑觉得脂肪不够,调高了“体重定点”;
5. 大脑指挥身体多吃,如果食物中还有果糖,又有一部分变成了“内脏脂肪”。
你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
苏黎世大学的那几组“果糖”人没有长小肚子,是因为研究人员控制了饮食,如果敞开了供应,估计5周之后他们小肚子已经长起来了,其他地方的脂肪也蓄势待发。
细想想,商家们一定爱死奶茶这些小甜水了,毕竟喝点下去,我们就想吃更多东西。
那如果咱就是偶尔想喝,该怎么喝才能少长肉呢?
基础颜究生活提案
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喝,不要吃超加工食物。但是我知道这实在太反人性了,@小赵会说:
“大叔,别完全剥夺我们喝奶茶的快乐吧?怎样喝才能不那么伤呢?可以少喝,但不能不喝啊!”
我之前在小号“三亩叔”写过一篇《7天5斤!这个增肥食物,越吃越增肥》,其中也给了一个解决方案,首先是“DON'Ts”,最伤害身体的奶茶摄入(或其他超加工食物)时间:
1. 空腹喝;
2. 吃饭的时候先喝奶茶;
3. 夜宵的时候喝。
然后就是一些可行的时间(但强烈建议大家少喝)。
饭后喝,或者在吃饭的“后半段”喝;
吃饭之前喝杯杜仲茶(或绿咖啡),带点儿核桃(生熟都可以)吃;
一周吃两次到三次海鱼;
吃饭的顺序:先蔬菜,在豆制品肉蛋奶,最后主食和甜点(含奶茶);
吃饭的时候加点香料(比如肉桂、姜黄、黑胡椒),沾点醋;
吃完出去散会儿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