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香型的划分从何时开始呢?早在中国建国初期,酿酒行业还在整顿和恢复的阶段时,并没有对白酒香型进行明确的分类。当时,酒类生产由专卖局进行管理。直到1952年的一届评酒会,才开始了对白酒香型的探索。
当时的评酒条件相对较差,主要是根据市场销售和化验指标来进行挑选。评酒会选出了白酒、黄酒和葡萄酒这三类酒的8个名优品牌。这次评酒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性评酒活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标志着中国酒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后,在1963年,轻工业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评酒会,这场盛会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酒类盛会。在这次评酒会上,全国各地共推荐了196种酒,但并没有对白酒香型进行明确的划分。评委们主要根据酒的色、香、味进行打分和评述,通过多轮的淘汰环节,香气浓郁的酒占据了优势地位。
在八大名酒中,浓香型白酒尤为突出,其中包括酱香(茅台)、凤香(西凤)、清香(汾酒)和董香(董酒),其余四个名酒则属于浓香型,其中五粮液表现突出。
然而,茅台白酒作为备受人们喜爱的酒品,因其与“红色情缘”的关联而成为神秘的官酒,并享受了大量科研人员的支持。从1956年开始,政府派出工作小组对茅台的工艺和质量体系进行研究总结,并在1964年至1966年期间进行了异地生产试点。然而,由于茅台酒的特殊性,以及试图揭示名酒酿造秘密和实现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