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咱们不那么严肃地拆文献,说说两个容易混的概念吧:
2. 超加工食物。
咱们这个星期说了要吃“完整的食物” (whole foods) ,也推荐过“细嚼慢咽”,那咀嚼之后食物不也很细碎了吗?再深究下去,细嚼慢咽能减重,也能减轻肠道压力——既然这样,“超加工食物”不就是用机器先帮我们“咀嚼”过吗?为什么要对“超加工食物”那么严防死守呢?
咀嚼是“准备消化”和“正在吃饱”的信号
在《设计中的设计》里,原研哉反复说设计师要靠身体去感知和发现问题——而不是只用大脑去思考。毕竟,大脑需要眼睛、耳朵、手指、嘴唇……提供丰富的信息,才能觉察世界。
我们可能觉得眼睛接受的信息最多,实际上“消化道”有一条“信息专线” (迷走神经) 直通大脑——通过分析食物中的各种成分来告诉“潜意识”,外面是“春天”还是“秋天”,身体是“饱足”还是“饥饿”。
而咀嚼是“消化道”的第一关。
如果食物是通过充分咀嚼之后再进入身体,在胃、小肠和大肠开始工作之前,“潜意识”就知晓了到底有哪些食物会进入消化道——胰脏会预先分泌一些“胰岛素”,胆囊会做好准备,十二指肠也枕戈待旦……整个消化系统都不会“打无准备之仗”。
尤其是“胰岛素”的预先分泌,对于身体来说非常重要。
《控糖革命》这本书的核心是减少血糖上蹿下跳,避免胰岛素被血糖牵扯着像过山车一样骤升骤降。细嚼慢咽可以提前通知胰脏分泌一部分胰岛素,这样大量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之前,各个细胞就做好了准备,以逸待劳,迅速把血糖搬运进细胞内部。
这就是减重的一个关键环节啊,因为这一招就预防了“胰岛素抵抗”。
而如果把“咀嚼”这件事外包给了机器,可乐也好,果泥也好,一把子就冲下去了,胰腺没有提前发出“胰岛素”信号,身体细胞猝不及防,就很容易造成“胰岛素过山车”。
长期的、频繁的高胰岛素暴露,就让身体细胞慢慢“麻”了,胰岛素抵抗了,长远来看就是超重和2型糖尿病。
咀嚼不会破坏“食物基质”
咱们虽然可以把食物咀嚼得很细碎,但是“超加工食物”可比这走的极端多了!
“超加工食物”运用的手段,不仅仅是碾磨到很小的颗粒,还可以通过化学萃取、分馏、再结晶……咱们可以嚼甘蔗汁吞下去,觉得甜丝丝的;可是现代食品工业可以先压榨、再蒸干、然后重结晶,得到一颗一颗如同小水晶颗粒一般的“精制糖”。
咱们咀嚼甘蔗的时候,身体已经做好了准备,两三分钟吞下去一口蔗糖浓度不算太高的甘蔗汁,吃完一整根甘蔗的时间大概要半个小时。
一根甘蔗的含糖量大概是14%,可食用部分大概是200克,算下来跟一罐330毫升的听装可乐 (10%含糖量) 所含的糖差不多,而喝完一听可乐要多长时间呢?大概半分钟。
也就是说,甘蔗包含着天然“食物基质” (food matrix) 能够延缓“糖”进入身体的时间,可乐将这个时间缩短了60倍!
更重要的是,甘蔗植物中除了糖,还包含很多其他的成分:
阿魏酸、香豆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维生素C、谷胱甘肽、植物甾醇、苹果酸、柠檬酸……
而可乐呢?除了糖,还有很多香精、色素……
减轻“超加工食物”的负担
说了这些,大家可能觉得“超加工食物”真的是百害无一利。
但是有时出差或者加班,没有办法所有食物都是“完整的”和“植物性”,怎么办呢?咱们也不是活在真空之中,结合之前写的那些文章,我们给出的方案是这样的:
尽量准备点蔬菜,先吃蔬菜,“垫上”之后再吃其他的食物;
如果真的没有蔬菜,可以有点泡菜和水果,先吃几口“垫着”;
哪怕是超加工食物,也尽量细嚼慢咽,别着急,多少给身体一点时间来准备;
早起喝杯绿咖啡,饭前来点杜仲茶,佐餐可以有点儿醋。
没办法,咱们还是要“适应环境”,而不是“责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