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
网络时代,最温暖的呼唤......
谁没有被这样称呼过?你又这样称呼过谁?
疫情在继续......
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搜索疫情更新情况。我的心也跟着确诊人数的增加而越揪越紧。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感觉时间磨磨唧唧的,就是不愿意过去。
今天早晨,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武汉朋友的咨询电话:
“我熬不住了!(沉默了10几秒)我糖尿病很多年,这几天血糖到了23点多,去医院看病,人太多了,不治也不行,现在用了药,血糖倒是下来了,可是,必须隔离啊!现在我在家自己隔离自己,老头子也关着门自己隔离,我们俩一人一屋,谁也不和谁说话,自己给自己做饭吃。哎,整整四天没合眼了,想睡,睡不着。浑身没劲儿,酸痛,哪儿都不好受,头晕!恶心!”她像机关枪一样的说话声,震得我耳朵疼,不由自主地把手机拿远了一些。
“血糖平稳了,应该就舒服了,怎么睡不着了?以前有睡不着的毛病吗?”我想用平稳的语气带她安静一些。
”我做生意的,平常睡的可好了——我跟你说,倒头就睡,睁眼就起!现在不知怎么啦,就是睡不着。我老是害怕传染上,”她突然压低了声音,“你说,我会传染上吗?我总是看手机上的消息,越看越害怕,现在,自己根本停不下来,都四天了,我觉得自己有毛病了!“
”您在家几天了?“
”七天了......你有什么办法吗?熬不住了!“
显然,这位”亲“出现了心理应激反应。
面对疫情,起初大家只是关注,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接下来,随着疫情进展,过度地关注会演变成一种焦灼。比如,上面的这位“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翻看手机中的消息。
疫情,是一个创伤事件,而过度地关注创伤事件,导致了创伤心理发生。如果及时发现,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节,创伤心理状态可以慢慢地缓解。反之,就会引发创伤生理反应——乏力、肌肉酸痛、头晕、恶心等等。
创伤事件——创伤心理——创伤生理,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
还好,这位“亲”意识到自己的异常,主动找到心理咨询师(危机干预师更合适)。
“没关系,发生了这么大范围的疫情,您正好在武汉,有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您能够及时地意识到,并且主动寻求帮助,您已经非常棒啦!”叶子医生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肯定!
“您平时忙碌的生活节奏被突然打断,搁谁也受不了。我有几个小方法,您可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帮助您睡眠?”
“你快说!”她迫不及待
接下来,叶子医生给了她几个建议:
1、动起来——
跳绳、踢毽子、瑜伽等等,做家务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就是让自己出汗
2、专注学习知识或技能——
“专注”意味着远离创伤事件,让自己静下来
3、愉悦身心——
听音乐、唱歌、做美食、撸猫......
4、沟通与咨询——
人需要“语言”的滋养,和闺蜜或者发小视频聊天或者煲电话粥;
拨打希望24小时热线(免费电话:4001619995)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
5、保健放松——
睡前烫烫脚、泡泡澡、做呼吸练习或者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