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怎么压制“自助餐效应”不发胖?性子急的街坊可以直接拉 ......
微信号:
联系QQ:
175
热度
其他信息
怎么压制“自助餐效应”不发胖?性子急的街坊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生活提案”。
很多饭店的自助餐质量是相当好的,三文鱼、花椰菜、辣椒肉丝、烤小牛排……这些非常健康的食物,拼到一起就让我们“超量饮食”。
“感官特定饱足”:咸的吃撑了,还能来点甜品
我们已经很饱了,有人突然说一句:“要不要喝杯奶茶?咸的吃齁,咱喝点甜的润一润?”
我们仿佛马上又长出了一个能装甜品的胃——轻轻松松再喝下去300大卡,约等于慢跑五公里消耗掉的热量。科学家们在四十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并且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感官特定饱足”(Sensory specific satiety)。
Barbara Rolls在1981年的Physiology & Behavior上发表了它们的研究。研究者给志愿者们提供了8种食物(比如牛肉饼、鸡肉比萨……),每种品尝了一小口后对这些食物进行“喜好度排序”。
接着,他们会获得一种食物(比如鸡肉比萨)作为午餐。午餐之后,研究者再次提供了8种食物,并且让志愿者们尝一小口之后再次打分排序。结果发现,志愿者刚刚吃过的食物排名一定会下降。
也就是说,一顿饭如果很单调,那人们是很容易饱的——因为这种“饭”只是热量,“食物奖赏”很少。
我们之前说过的“土豆饮食法”,就是利用人类这种赤裸裸的“喜新厌旧”。
土豆饮食法:单调让你减重
前几天我写过一篇《土豆饮食法,一天减一斤》。
这种高效率减重的方法的核心是,土豆是不调味的,只允许加一点点盐,调一点点橄榄油(不能油炸),这种吃法,澳洲人Andrew Taylor坚持了一年(不吃肉蛋奶,只是补充一点维生素B12),你看他第9个月的成果:
营养学家(比如Stephan Guyenet博士)们在分析Andrew的案例时,都强调这是一种极其乏味的饮食,人们常常在获得足够维持体重的热量之前,就已经不想吃了。
1965年的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发表了一项研究,通过“只提供单一流质食物”的方法,他们让两名“严重肥胖”(400磅,181公斤)的志愿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吃。那位男性志愿者每天只吃了275大卡(不到他日常吃下去热量的10%),而那位女性志愿者更是极端,只吃了144大卡。
这些大基数的志愿者都以几乎每天一公斤的速度在减重,更荒谬的是,他们不觉得“饿”——哪怕随时随地可以嘬一口“营养丰富,但十分寡淡”的流质食物,他们也不想吃。
现在XHS上流行的各种“蛋断”“肉断”之类,可能不会那么快,但能够减下来的核心原理大概也是“单调”和“乏味”吧。
跟“土豆饮食法”相反,刚吃完鸭血粉丝汤和水煎包,如果再给你草莓冰激凌,你立刻又吃得下了。
之所以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是因为“土豆饮食法”(寡淡单调)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常态,而“自助餐”(丰腴多样)对于狩猎采集生活的祖先来说,是几年才有一次的狂欢——机会难得,必须放开了吃啊。
食物奖赏:大脑在为饥荒做准备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学家Richard Lee在博兹瓦纳的卡拉哈里沙漠研究昆申人(!Kung San)时,详细记录了它们的食物和烹饪。
那些保留了人类祖先生活方式的部落,偶尔确实可以吃到大型猎物的肉,甚至还有蜂蜜可以喝,但绝大部分时间他们吃的是蒙贡戈树(mongongo tree)的果实。这些果实富含淀粉,还有不少的脂肪和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很丰富——简直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土豆。
(正在收集蒙贡戈坚果的昆申人,Richard Lee,《昆申人》)
这些部落民(上图中是一位成年人)没有什么选择,他们用非常有限的烹饪方式(捣碎之后烤或者煮),加工非常单调的食物(蒙贡戈坚果),偶尔才能改善一下伙食(如果部落里有人捕获到大猎物,或者有人掏回来好几升蜂蜜)。
遇到有肉吃,有蜂蜜的时节,这些部落民完全不会客气,他们会疯狂地吃,疯狂地喝。狩猎部落的男性一次能往胃里灌入一升蜂蜜,这可比我们能吃多了。他们要是天天有自助餐的机会,估计比我们胖得还要快。
是的,我们的身体跟狩猎部落的人是一样的,本能也是一样的。昆申人之所以瘦,不是因为意志力,而是因为他们被迫一直在执行Andrew Taylor的“土豆饮食法”(或者说“蒙贡戈坚果饮食法”)。
看到自助餐上丰富多样的食物,永远对饥荒保持警惕的“潜意识大脑”就会命令肠胃:
“忍一忍,兄弟们,再多吃一点,下一顿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下一顿?下一顿还在这个餐厅啊。
可是我们的“潜意识大脑”根本不知道这一点。
明明吃得很撑了,为啥继续吃还能让你很high呢?
“潜意识大脑”为了压制身体(肠胃)的反抗,会给出“多巴胺”。在我们吃完咸的(比如鸭血粉丝汤加水煎包)之后,继续往胃里塞入冰激凌时,“多巴胺”会强烈地释放。我们会忽略肠胃的抗议,沉浸在甜品的愉悦之中。
这就是“自助餐效应”的真相。
怎么办?快过年了!
我们还是引用Stephan Guyenet博士的观点吧。
如何应对“自助餐效应”呢?
“感官特定饱足”让我们过食,但也给了我们一个解决之道:(在自助餐厅)将所吃食物种类控制在少数几种……你应该选出3种你最喜欢的,能吃饱的食物,并且坚持只吃它们。
我知道这对于我们(回家过年的人)来说还是有点难——毕竟长辈和亲戚都很热情地期待我们多吃一点。我在《我以为的“中年发福”,其实是一年一年的“大脑受伤”》里给了另一个解决方案:
1. 假期能出去旅行就出去旅行吧,带着爸妈一起去也可以啊(不是美食之旅);
2. 每天喝一点绿咖啡(咖啡因+绿原酸)和杜仲叶(或金银花,单纯绿原酸);
3. 串亲戚之前的一顿饭少吃点,只吃蔬菜水果,空一空肚子,保护一下肠道菌群;
4. 如果在家里呆着,那就按照Stephan的方式去做,保持厨房和家里没啥高热量食物。
给大家作参考吧。
街坊们有其他建议,也可以放在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