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诗的语言是简约的、新鲜的、跳跃的、拼贴的。 写一首诗就像塑造 ......
微信号:
联系QQ:
175
热度
其他信息
诗的语言是简约的、新鲜的、跳跃的、拼贴的。
写一首诗就像塑造一个容器,容器开始是空的,随后被情感、思绪填满。
读一首诗的益处是确认自己对生活还没有麻木不仁。
昨天,我的文章介绍了丝绒陨的诗集《年轻人,请忍受一下》,解读了其中的几首。今天我继续聊这本书,这本书里打动我的诗还有很多。
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作者说作为他的第一本出版的诗集,这一百多首诗是从上千首诗中精选出来的。这两个数据的对比,能看出作者的勤奋和自律,而我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文字苦功。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同一性》:
同一性
走在一条小路上
和走在悬崖边
并无不同
与滔滔不绝者交谈
抑或与保持沉默的人交谈
几乎没什么两样
星期天下午和星期三下午
仅仅存在气温、分贝数
以及烘焙深浅度的微妙差别
梦见任何事物都无异于
梦见你。荒谬吗?目睹一切发生
与降临在自己身上是一回事
2017年5月7日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初看并不好懂。诗的表达似有一种“闪烁其辞”的感觉,就好像是一组谜语,让我们去寻找谜底。
先分析结构。这首诗分为四段,每段都是三行。每段的内容表面上没有关联,讲的是不同的东西,好像是并行的四首小诗而已。但是,既然它是“一”首诗而不是“四”首诗,那么在表面上并无关联的四段话之间,一定存在着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把它们串接起来,而构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表达。
那么怎么去找这条线索呢?那么我们首先要一段话、一段话地去分析,去看每段背后的隐藏意义。然后再看这些隐藏意义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先看第一段:
走在一条小路上
和走在悬崖边
并无不同
第一段话就让人费解。为什么“走在小路上”和“走在悬崖边”是相同的呢?这和我们的日常经验相抵触。悬崖边,多危险啊,必须小心翼翼,不然就会粉身碎骨。而一条小路,平平无奇,我们每天都会走小路,但很少可能会去悬崖边,两者为什么会一样呢?
读诗,一半靠理性,一半靠感性。如果理性无处着手,那就拿出感性试试。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正在悬崖边缘行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那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状态呢?我找到了一个词:战战兢兢。
对,“走在悬崖边”的感受是“战战兢兢”。若“走在小路上”与“走在悬崖边”并无不同,那么走在小路上便也“战战兢兢”了。一条小路并不存在能够让我“战战兢兢”的理由,因而我的“战战兢兢”并不是路引起的,而是由别的某种东西引起的。
至于那是什么“东西”,需要在诗的余下段落中寻找答案。
第二段:
与滔滔不绝者交谈
抑或与保持沉默的人交谈
几乎没什么两样
这段话同样让人费解,也同样与日常经验相抵触。“与滔滔不绝者交谈”,咱们插不上话,多半只要倾听就可以了;而“与保持沉默的人交谈”,那我自己必须得言说,不然的话,他不说话,我也不说话,那算哪门子“交谈”呢?所以,从理性的层面来分析的话,这两种“交谈”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可诗人却偏偏写成了“几乎没什么两样”,你说怪不怪?
于是,我们又必须运用感性,张开想象力,去体会这三行诗句。我从有限的人生记忆中去搜寻,从无法淡忘的人生场景中去遍历。我想,到底在何种情况下,这两种交谈对我来说是没有分别的呢?
我懂得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这种没有分别才会发生,那就是我对交谈本身都“心不在焉”的时候。
如果我对任何一种交谈都“心不在焉”,我根本就不关心交谈的对象和交谈的主题,那么不管我面前的那个人是“滔滔不绝”还是“沉默寡言”,对我来说就都没什么两样。为什么我会如此“心不在焉”呢?那一定是因为我的心“在别处”,在某一个或近或远的地方,时时刻刻地呆在那个地方。
第三段:
星期天下午和星期三下午
仅仅存在气温、分贝数
以及烘焙深浅度的微妙差别
有了前两段的解谜和“顿悟”的经验以后,读到第三段,便有了些许信心。我们看看第三段,到底在说什么。
“星期天下午”和“星期三下午”这两个时间点有什么异同呢?星期三是工作日,星期天是休息日,这是最明显的区别。“星期三下午”时,“我”应该正在公司上班,而“星期天下午”时,“我”应该正在家里休息(作者丝绒陨原本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白领,只是在业余时间写诗,近几年才脱产写诗)。
上班和休息当然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状态,但是这种区别在诗中被“抹除”了。在“我”的主观视角下,两个时间点中的不同只有“气温”、“分贝”和“烘焙深浅度”,并且其差别也是“微妙”的,即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星期三和星期天的“气温”当然不会完全一样,而“分贝”所指的是写字楼和家中(或者所住的小区)的环境噪音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烘焙深浅度”这个表达。很新鲜。这是我第一次在一首诗中读到“烘焙深浅度”。这是什么意思呢?看到“烘焙”一词,我首先想到的是面包。但是面包的烘焙,一般没有“深浅度”这个说法。于是,这里的“烘焙”更可能指的是咖啡豆的烘焙。
咖啡豆一般可分为“深烘”、“中烘”和“浅烘”,也有“中深烘”。同样一批咖啡豆,若是烘焙的深浅度不同,则口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深烘的话肯定会比较苦,而浅烘的话苦味淡,酸味以及其他的风味会比较突出。
而在两个时间点下,咖啡豆的烘焙深浅度之所以会有细微的差别,是因为咖啡店不一样。星期三时,“我”去的咖啡店是公司附近的,星期天时,“我”去的咖啡店是小区附近的。由于不是同一家店,即便同样是“深烘”或者同样是“浅烘”,仍旧会有“微妙差别”。
这段话特别妙的地方是它写出了三种“感觉”,分别是温度觉、听觉和味觉。在温度觉下,“我”感受生活的“冷暖”;在听觉下,“我”承受人间的“吵闹”;在味觉下,我品尝着内心的“酸苦”。这便是我们常说的“通感”。
除了三种感觉,这两个时间点就没有差别了。“我”在星期三上班和在星期天休息几乎没什么两样。“我”甚至嗅不出自己身上的“班味”。“我”并不在意领导派发给我的无穷无尽的任务,我也不会为deadline和KPI而焦虑暴躁。为什么呢?因为,我早已“无心工作”。
第四段:
梦见任何事物都无异于
梦见你。荒谬吗?目睹一切发生
与降临在自己身上是一回事
第四段的情感浓度陡然增加了,也道出了全诗的主旨。读到第四段,再看前三段,一切都豁然开朗。前三段都是铺垫,第四段才切入了正题。
为什么“梦见任何事物都无异于梦见你”呢?因为思念,因为无时无刻的、排解不开的、至为强烈的思念。在清醒的时候,看见一物一景都会想起你;以至于在梦境中,梦见的任何事物也约等于梦见你。——你曾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这是一种极为强烈的爱恋和情思。
第四段就是前面三段的谜底。为什么“我”会战战兢兢?为什么我会心不在焉?为什么我会无心工作?都是因为你。
“我”害怕得到你,更害怕失去你,所以,“我”战战兢兢;与别人交谈,心里却想着你的脸和身姿,所以,“我”心不在焉,在手忙脚乱的工作中,你还是挥之不去,因而,“我”无心工作。
这种迷乱和疯狂,就是因为这“一切”,发生了。
爱一个人,是无法抵抗的,只能束手就擒。好像自己是旁观者在“目睹”这一切发生,然后接受。接受这份爱“降临在自己身上”。
所以,“目睹一切发生/与降临在自己身上是一回事”,是一个爱过的人或者爱着的人最痛彻心扉的领悟,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全诗的这最后一句,情感的浓度完全饱和,是最沉甸甸、也最光彩华丽的一笔。
最终,当我们读懂了这首诗,我们便会忍不住地再次去读它。
我们沉默,随即沉没,慢慢地任由泪水充盈眼眶,也充盈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