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一、什么是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在夜间常常啼哭不安,甚至通 ......
微信号:
联系QQ:
247
热度
其他信息
一、什么是小儿夜啼?
小儿夜啼是指小儿在夜间常常啼哭不安,甚至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的一种病症。
二、病因
(一)西医病因
1、饥饿:婴儿因喂养不足,夜间饥饿而啼哭。
2、尿布潮湿:潮湿的尿布会让宝宝不舒服,引起啼哭。
3、环境因素:睡眠环境过热、过冷、嘈杂等都可能导致小儿夜啼。
4、疾病因素:如肠绞痛、消化不良、佝偻病、感染等疾病可引起小儿身体不适而夜啼。
(二)中医病因
1、脾脏虚寒:小儿脾常不足,若护理不当,腹部中寒,寒邪内侵,脾寒乃生。夜间属阴,阴盛则脾寒愈甚,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
2、心经积热:乳母平日恣食辛辣肥甘,或焦燥炙煿动火之食物,或贪服温热药饵,火伏热郁,积热上炎。心主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不胜邪,则邪热乘心,心属火恶热而致夜间烦躁啼哭。
3、惊恐伤神:小儿神气怯弱,若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寐中惊惕而啼。
三、发病机制
(一)西医发病机制
1、饥饿时,身体缺乏能量供应,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啼哭,以提醒家长喂食。
2、尿布潮湿刺激皮肤,引起不适感觉,通过神经系统传导,引发啼哭反应。
3、环境不适会影响小儿的睡眠质量,刺激神经系统,导致啼哭。
4、疾病状态下,身体的疼痛、不适或生理功能紊乱,会触发神经系统的疼痛信号和应激反应,引起小儿啼哭。
(二)中医发病机制
1、脾脏虚寒: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寒则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温养四肢百骸,且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小儿夜间腹痛而啼。
2、心经积热:心主神明,属火。积热扰心,神明不安,故夜间烦躁啼哭。
3、惊恐伤神: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小儿神气怯弱,受惊后气机紊乱,心神不宁,故寐中惊惕而啼。
四、类型
(一)西医类型
1、生理性夜啼:由饥饿、尿布潮湿、环境不适等非疾病因素引起。
2、病理性夜啼:由疾病因素如肠绞痛、消化不良、佝偻病、感染等引起。
(二)中医类型
1、脾脏虚寒型:哭声低弱,睡喜蜷卧,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面色青白,唇舌淡白,指纹淡红。
2、心经积热型:哭声较响,见灯尤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安,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紫滞。
3、惊恐伤神型:哭声尖锐,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指纹青紫。
五、临床表现
小儿常在夜间特定时间啼哭,哭声或高或低,或缓或急,有时伴有烦躁不安、身体扭动、踢腿等动作。不同类型的夜啼有不同的伴随症状,如脾脏虚寒型小儿四肢欠温、大便溏薄;心经积热型小儿面赤唇红、大便秘结;惊恐伤神型小儿时作惊惕、紧偎母怀。
六、西医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喂养情况、睡眠环境、疾病史等。
2、体格检查:检查小儿的全身情况,如体温、皮肤、腹部等,看是否有异常表现。
3、实验室检查:如有必要,可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微量元素等检查,以排除疾病因素。
七、中医诊断
(一)望诊
1、望神色: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面色。脾脏虚寒型面色青白;心经积热型面赤唇红;惊恐伤神型面色乍青乍白。
2、望形态:看小儿的姿势、动作。睡喜蜷卧多为脾脏虚寒;烦躁不安、身体扭动可能是心经积热或惊恐伤神。
3、望舌象:脾脏虚寒型舌淡白;心经积热型舌尖红、苔黄;惊恐伤神型舌色可无明显变化。
4、望指纹:脾脏虚寒型指纹淡红;心经积热型指纹紫滞;惊恐伤神型指纹青紫。
(二)闻诊
听哭声:哭声低弱为脾脏虚寒;哭声较响为心经积热;哭声尖锐为惊恐伤神。
(三)问诊
1、问喂养情况:了解小儿的饮食规律、食量、是否有喂养不当等情况。
2、问睡眠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噪音等。
3、问疾病史:有无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
4、问受惊史:是否有受到惊吓的情况。
(四)切诊
1、切脉:不同类型的夜啼脉象有所不同。脾脏虚寒型脉沉细;心经积热型脉数;惊恐伤神型脉弦数。
2、切腹:检查小儿腹部是否柔软、有无压痛等。脾脏虚寒型腹软喜按;心经积热型腹部可能较热;惊恐伤神型腹部一般无明显异常。
八、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
1、脾脏虚寒型
(1)常用方剂: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
(2)药物组成:乌药、高良姜、炮姜、砂仁、陈皮、木香、香附、白芍、甘草;
(3)方解:乌药、高良姜温脾散寒,理气止痛;炮姜温中散寒;砂仁、陈皮、木香、香附理气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调整。
2、心经积热型
(1)常用方剂:导赤散加味;
(2)药物组成: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梢、黄连、灯心草;
(3)方解:生地黄清热凉血;木通、竹叶、灯心草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黄连清心泻火;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调整。
3、惊恐伤神型
(1)常用方剂:远志丸去朱砂;
(2)药物组成: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人参、琥珀;
(3)方解:远志、石菖蒲宁心安神;茯神健脾安神;龙齿镇惊安神;人参补气安神;琥珀定惊安神;
(4)疗程:一般 7-10 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调整。
(二)针灸治疗
1、选穴: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三阴交等。
2、针法:根据小儿年龄和体质,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一般留针 15-20 分钟。
3、疗程:每周 2-3 次,3-5 次为一个疗程。
(三)中药外敷
1、脾脏虚寒型:可用艾叶、小茴香、吴茱萸等研末,炒热后敷于小儿肚脐周围。
2、心经积热型:可用黄连、栀子、连翘等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小儿涌泉穴。
3、惊恐伤神型:可用朱砂、琥珀等研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敷于小儿囟门。
4、疗程:每次敷贴 4-6 小时,每天 1-2 次,3-5 天为一个疗程。
(四)推拿治疗
1、脾脏虚寒型: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2、心经积热型:清心经、清小肠、清天河水、揉总筋、揉内劳宫。
3、惊恐伤神型:清肝经、清心经、揉小天心、揉五指节。
4、疗程:每天 1 次,5-7 次为一个疗程。
九、常用中成药
1、八宝惊风散
(1)组成:天麻、黄芩、天竺黄、防风、全蝎、沉香、丁香、钩藤、冰片、茯苓、麝香、薄荷、川贝母、金礞石、胆南星、人工牛黄、珍珠、龙齿、栀子;
(2)功效:祛风化痰,退热镇惊;
(3)用法用量:口服,小儿一次 0.52g,一日 3 次。周岁以内遵医嘱酌减。
2、小儿七星茶颗粒
(1)组成:薏苡仁、稻芽、山楂、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
(2)功效:开胃消滞,清热定惊;
(3)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 3.5-7g,一日 3 次。
3、保婴丹
(1)组成:麝香、牛黄、天然冰片、珍珠、金礞石、硼砂、琥珀、麻黄、胆南星、天竺黄、重楼、天麻、川贝母、防风、钩藤、蝉蜕、全蝎;
(2)功效:疏风清热,化痰定惊;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 瓶,一日 1-2 次。
4、琥珀抱龙丸
(1)组成:山药、朱砂、琥珀、天竺黄、檀香、积壳、茯苓、胆南星、枳实、红参;
(2)功效:清热化痰,镇惊安神;
(3)用法用量:口服,一次 1 丸,一日 2 次;婴儿每次 1/3 丸,化服。
十、食疗方法
1、干姜粥
(1)材料:干姜 1-3 克,高良姜 3-5 克,粳米适量;
(2)做法:将干姜、高良姜洗净,切成薄片,与粳米一起煮粥;
(3)功效: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脏虚寒型夜啼;
(4)适应症:小儿夜啼,四肢欠温,大便溏薄。
2、竹叶灯心粥
(1)材料:竹叶 3 克,灯心草 3 克,粳米适量;
(2)做法:将竹叶、灯心草洗净,加水煎汁,去渣后与粳米一起煮粥;
(3)功效:清心降火。适用于心经积热型夜啼;
(4)适应症:小儿夜啼,面赤唇红,烦躁不安。
3、酸枣仁粥
(1)材料:酸枣仁 5-10 克,粳米适量;
(2)做法:将酸枣仁捣碎,加水煎汁,去渣后与粳米一起煮粥;
(3)功效:宁心安神。适用于惊恐伤神型夜啼;
(4)适应症:小儿夜啼,时作惊惕,紧偎母怀。
4、莲子百合粥
(1)材料:莲子 10-15 克,百合 10-15 克,粳米适量;
(2)做法:将莲子、百合洗净,与粳米一起煮粥;
(3)功效:滋阴清热,养心安神。适用于夜啼伴有阴虚火旺者;
(4)适应症:小儿夜啼,口干咽燥,手足心热。
十一、预后及并发症
(一)预后
1、小儿夜啼若为生理性因素引起,通过调整喂养、改善睡眠环境等措施,一般预后良好。
2、病理性夜啼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原发病,预后也较好。但如果病情迁延不愈,可能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二)并发症
1、长期夜啼可能导致小儿睡眠不足,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2、频繁夜啼还可能引起家长的焦虑和疲劳,影响家庭生活质量。
十二、预防方法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
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室内安静、温度适宜、光线柔和。
3、注意日常护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小儿皮肤清洁干燥。
4、避免惊吓:避免小儿突然受到惊吓,尤其是在夜间。
5、适当户外活动:让小儿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十三、中医古籍中部分相关论述
1、《幼科发挥·夜啼》:“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心为火属阳,阳为人生之正气,至夜则阴盛而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不胜邪,则邪热乘心,心属火恶热而致夜间烦躁啼哭。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是也。”
解析:这段原文明确指出小儿夜啼的两种主要病因,即脾寒和心热。并详细描述了两种类型的临床表现,如脾寒型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心热型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为后世对小儿夜啼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2、《保婴撮要·夜啼》:“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若脾脏虚寒,腹痛而啼,当以温中药主之;若心经有热,烦躁而啼,当以凉心药主之。”
解析:这段原文再次强调了小儿夜啼的脾寒和心热两种病因,并指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即脾寒用温中药,心热用凉心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3、《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夜啼》:“夜啼之证因不同,有因寒因热因惊成。寒则腹痛偎母睡,热则烦躁不安宁,惊则神怯时惕跳,睡中惊悸哭啼声。”
解析:这段原文进一步阐述了小儿夜啼的病因,即寒、热、惊。并详细描述了不同病因的临床表现,如寒则腹痛偎母睡,热则烦躁不安宁,惊则神怯时惕跳。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4、《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夜啼》:“夜啼四证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面莹夹青脐下痛,睡中顿哭是神干。”
解析:这段原文将小儿夜啼分为四种证型,即惊啼、心热啼、脾脏虚寒啼、神干啼(即惊恐伤神型)。并分别描述了各证型的特点,如惊啼无泪见灯哭,心热啼面赤烦躁,脾脏虚寒啼面莹夹青脐下痛,神干啼睡中顿哭。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
小儿夜啼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病症,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内服、针灸、中药外敷、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结合食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小儿夜啼的症状,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小儿夜啼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时诊断和治疗原发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