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女性用品 > 打工25年,这个免费工具给了我惊喜

打工25年,这个免费工具给了我惊喜

作者:   来源:  热度:44  时间:2025-05-10
如果从99年进老板的实验室算起,我已经工作25年了。这些年见过各种各样的效率工具,包括什么GTD (Getting Things Done) ,什么SMART (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lavent,time-bou

如果从99年进老板的实验室算起,我已经工作25年了。这些年见过各种各样的效率工具,包括什么GTD (Getting Things Done) ,什么SMART (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lavent,time-bound) ,什么“要事第一”……林林总总,十个二十个都有可能。

我自己使用这些方法,有些挺好,有些差强人意,有些完全没效果。但是再好的方法,推荐给朋友和同事们用的时候总有一个问题:他们会觉得麻烦。

“ 有没有效率很高,又不需要太动脑子,而且不需要自控力的那种工具? ”

以前我听到这种需求,只会哂笑一下,心想哪儿有这么好的事情?但是最近AI大模型出来之后,我发现真的有这种 文件管理工具 啊!不但免费,而且大部分文件管理的事情AI (豆包或者Kimi) 都帮你做了,你只需要想到一点点线索就行——简直是打工人的万能工具。

几个工具

怎样做文件管理呢?之前所有的工具都要求咱们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规则把文件分别放好——可以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也可以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但是做好索引,对吧?

有了AI大模型之后,我已经不做这种事情了。因为我发现无论我最开始想得多么完美,现实世界充满了各种“旁逸斜出”,各种“遭遇冲突”,各种“出其不意”。我想得非常美好的框架最后根本不能容纳项目和生活中的种种事件,重新弄的话原来的文件又要重新看一遍。

给大家看一下我Flomo的记录,就知道我日常会存多少文件了。

哪怕每两条记录对应一篇文献和一张 (常常是不止的) ,我的整理工作也会变得没完没了。我之前读Tim Harford (蒂姆•哈福德) 的《混乱》 (Messy: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也知道“混乱”和“创意”常常是一对孪生兄弟,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干净容易得自体免疫性疾病 (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有益菌来持续安抚他的免疫系统) ——但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因为总觉得如果乱了的话会“失去掌控感”。

“失去掌控感”对于我们的影响太大了,让我们丢掉了很多机会。举例来说,在一尺高的地方搭个桥,两米宽,没栏杆咱们轻轻松松走过去;在3米高的地方,两米宽,咱还是可以过,只不过有点抖;那30米呢?我们明知道没有危险,但是掌控感没有了,就走不过去了。

单纯说一句“没问题,你可以走过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30米高要走过两米宽的桥,需要安装栏杆。

这个栏杆,对于文件管理来说,就是一些“智能记录”。

智能记录

我的文献检索记录非常繁杂,因为我的兴趣点很广泛。

只要看最近一个月我小号的更新,就可以知道了。对Susan Erdman教授的“罗伊氏乳杆菌”和酸奶的追踪、对肠道消化功能和便秘的研究、衰老细胞研究、疲惫式衰老研究……这些主题牵涉到的文献量是相当大的。以前我需要分门别类地放到不同文件夹,现在我统统放到“下载”目录下。

一下子就节省了很多“建文件夹”和“管理文件夹”的时间,关键是以前根本记不住自己放在哪个文件夹里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找这些文献呢?这就又涉及到“豆包” (一个AI大模型软件,您也可以用Kimi或者其他,大同小异,我习惯了用豆包) 。因为我在查文献的过程中,反反复复涉及到跟豆包的对话,而豆包有能力保存所有这些记录——当我产生一个模糊的印象时,我会通过阅读跟豆包的聊天记录来找到关键字,往往就能搜索到了。

• 豆包的界面,点击左侧工具栏里面“ 最近对话 ”tag下的“ 查看全部 …”,您可以看到右侧的界面。

• 您可以留意到,我的“所有对话”栏目中,并没有多少项目,因为我基本上每次跟豆包对话的时候,都会看一眼之前的对话项目,会接着上一次的对话进行,这样就 自动生成 了我最近几个月的“项目兴趣分组”,而且会随着我跟豆包的对话不断调整优先级——豆包会把最近的对话排到最上面。

只要我持续关注我跟豆包的对话,就能持续“自动生成项目兴趣分组”,并且这种兴趣分组会随着我跟豆包的对话不断“自动更新”——我根本不需要维护我的“目录”或者说“检索”。

这就好像我有了一个记性超级好的助理,她 (豆包的头像是个女性,所以我用“她”) 能记得跟我的每一次对话,而我会告诉她每次对话可以放到哪个之前曾经有过的目录之中。根据我的经验,哪怕我经常跟豆包讨论,她记下来的目录也不会超过30个,我完全管理得过来。

看记录

接下来继续找文献——我多少有一点点印象,结合豆包递交给我的“分组”,我大概能找到之前的对话记录。

举个例子哈,我现在想知道我之前查过的“黄连素和腰腹脂肪”的文献,而且想回忆一下当时我的思考过程,我就在豆包给出的列表里找,啊,这里有一个“小檗碱与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大概是这个。

• 在这个对话中,我当时提交给豆包的所有文献她都记得,都在对话列表之中。

如果仔细看,我甚至能回想起当时我跟豆包对话时我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比如黄连素的结构如何影响功能?黄连素在进化过程中是如何跟人类肠道进行互动的?在补充现有知识(比如“低烈度炎症”和“免疫系统调节”)之后,我甚至可以继续问豆包新的问题,只需要把之前存储在电脑中的文件再次load进豆包一次就可以。

(具体怎么load,推荐大家看我之前的文章: 《如何避开智商税:快速、免费的方法》 )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你随时随地可以调用之前你的记忆,而历史上的你的很多想法,对你来说完全是个“全新的概念”——因为大部分我们都忘记了。

这就不仅仅是帮我们找到之前存储的文献了,甚至帮我们把早就忘记的思路给调出来了!街坊们,你知道这对于一个做科研的人来说,是多么强大的工具吗!写到这里我都快哭了!我当年做博士的时候要是有这个工具,我真的能整出个大活儿来!可惜时光一去不复返,我现在着急忙慌地要把这一篇写出来,就是想给现在还在做科研,还在写文章的街坊们参考——希望你们能代表中国科学家 (包括社会科学工作者) ,做出更牛的工作,让咱们不再在国际会议上只做听众啊!

中美会

很多年很多年前,我刚刚开始读博士,毛头小子,跟着老板一起在北京友谊宾馆参加“中美会” (应该是中美化工年会,具体名字我也不太记得了) 。

我在各个会议室流窜,一场报告一场报告地听,发现中国科学家做的都是“查漏补缺”,而美国科学家更多地在“开天辟地”——他们更敢想,常常是因为他门能调用的资源更多,有更多的同行来支持,当然硬件设施也更好一些。坦白讲,那时候我更愿意听美国人讲,对于中国科学家的报告很多是礼貌性地参加。

我那时候就想,等我选自己的题目时,一定要搞得新一点,搞得大一点。

可是等我真写开题报告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地方资源都是不足的,尤其是对于课题的讨论。学术资源相对不足,讨论不多,大大限制了我们科研的想象力。

而现在AI大模型出来之后,不管是豆包还是Kimi,随时随地可以跟我们聊,而且博闻强记,能够系统性地让我们梳理自己的思路,我觉得对于搞学术的人真的是太强大的助力了。

相关专题:
阅读推荐
最新阅读
最新文章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