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介绍了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的创办背景,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到底要办一个怎样的协和呢?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北京协和是要办,但不能把所有的钱和资源都砸在一家机构上,因为在1921年,中国每17.5万人中只有一个医学生,而美国的这个数字是8000人,双方差距将近22倍。在中国,每12万人才有一个医生,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是720人,两者相差170倍。所以应该把基金会的投资用在中国各地,多开几家医学院,每一家医学院也不要搞什么八年制本科,咱就干速成,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才能改变中国医学落后的现状。但是协和的回答是,要么不干,要干就干一票大的,所有钱所有资源全都砸进去,协和将是全世界医学界最顶级的存在,同时这也意味着医学生的录取和考核极其严格。
协和医学院图书馆
协和实验室
师生合影
约翰•豪兰
这么土豪的条件,培养出来多少医生呢?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第一批协和本科生只有9个人,最后只有3个人成功毕业。而在协和医学院建立的前24年中,一共只有310多人毕业,平均每年16个人。这简直就是布加迪的打造方式,属于奢侈品中的顶级奢侈品。你看看当时的协和是多么严格,培养学生尚且如此,聘用医生更是可想而知。但是反观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中国人连最基础的医疗服务都享受不到,甚至都没有见过没有听过,协和的产出和5亿多中国人一对比,这就可以忽略不计,很显然这就让很多人非常不满,好几千万美元砸进去,最后就搞出来这么几个大夫,玩呢?
协和毕业生
那么协和为什么一定要剑走偏锋,走这样一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高端路线呢?这是不是说洛克菲勒就是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美国和中国各搞一个世界第一呢?还真不是。协和当然可以走平庸路线,而且在当时看来,这是一条最轻松也最正确的路线,咱就招一些过得去的老师,招一批资质普通的学生,搞上几年,也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这些医生也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医疗保障。可是然后呢?中国人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思想吗?获得了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学术熏陶吗?中国的医学能有大发展吗?中国的科研能力能有大突破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说协和并不是排斥平民化路线,但这不是协和要做的,协和是要培养出引领中国未来医学发展的带头人,给中国医学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然后由这些协和人进一步完成现代医学在中国的普及工作,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而在精英化的严格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协和走出来一大批顶尖人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正是这些协和人,支撑起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边天。由此可见,协和对中国医学的贡献,早已超越了这家机构本身,它就是中国现代医学的火种。不过协和的意义,远不止于医学发展,它还有超越医学之外的作用。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发展轨迹,让中国开始有了现代化的趋势,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对科学思想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但我们也要承认,传统文化和旧思想毕竟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土壤,所以新与旧的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止。那你想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思想但凡搞出点问题,马上就会遭到旧势力的反扑,并进一步拓展到意识形态层面,以及中国政治制度选择的问题上,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作为新思想和现代科学的代表之一,曾经的协和就遇到过这样的危机。
1926年有一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题目叫《病院笔记》,作者是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文章写的就是梁启超在协和医院看病的经历。事情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就是梁启超多年以来,一直尿里带血,先后去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查出来原因,后来他就去了协和,最后根据医生的检查结果,他接受了手术,把右肾摘除了。但是手术之后,血尿也没好。梁启勋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就是,花了那么长时间,遭了那么多罪,连腰子都被嘎了,居然还没看好,这个西医真是不靠谱,还不如去看中医,至少不用遭罪。现在看来,这就是病人家属的几句抱怨,说破天了就是一桩医疗事故个案。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梁启超是谁?那是典型的改革派,是西方医学、西方科学以至于西方制度的坚定支持者,现在你都被西方科学嘎错了腰子,这说明什么?说明西方那套理论那是不行的。
于是旧势力就针对梁启超的腰子大做文章,开始了疯狂的反扑,一时间整个社会对西医,对科学思想,以至于对民主进步的思潮,在信心上都出现了动摇。不过很快,进步知识分子就站了出来。我记得我做鲁迅节目的时候,就看过鲁迅的一篇文章,这就是鲁迅当时的反击,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鲁迅的大致意思是说,西医确实存在问题,但这不是西医本身的问题,而是中国人的问题,是中国医生把好经给念歪了。所以我为什么总是说,鲁迅这个人是看穿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除了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更关键的是,事件的当事人、被嘎了腰子的梁启超也亲自站出来了。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了三层意思:首先右肾是不是一定要割掉,这是个专业问题,外行人没法说,但是根据检查结果,哪怕右肾和尿血没有直接关系,但右肾也确实存在问题。其次右肾割掉之后,我确实好了很多,我相信如果再静养两三个月,一定可以完全康复。最后这么大的手术,仅仅十天时间,我的精神状态就和术前一样好了,而且还比以前更健壮,协和医生的医术就是好。
其实今天回过头看,梁启超明显是在夸大其词,哪怕是在100年后,割一个痔疮还要休养十天八天,摘了一个肾怎么可能恢复得那么快。而且也正是这次手术之后,梁启超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三年之后就病逝了,只活了56岁。所以我想真实情况是,这就是一次重大医疗事故,但是梁启超没有选择抱怨,他认为因为一次医疗事故,就把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全盘否定,这是不行的。在文章的最后,梁启超自己就这样写道:不能因为现代人对科学的认识还不够了解,就怀疑科学本身,希望社会上的人千万不要拿我的病当例子,阻碍了医学在中国前进的脚步,这就是我发表这篇文章的目的。
梁启超病逝
当事人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这场社会风波也就渐渐平息了。几个月之后,梁启超再次露面,出席了协和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他高度赞扬了协和,再一次表达了对西医和科学的支持。可见梁启超哪怕自己吞下苦果,也要保住协和,因为保护协和就是在保护中国现代医学和科学的火种,如果这个时候对协和大加批判,最后吃亏的还是中国老百姓。所以说医学以至于科学这株幼苗,之所以能够一直成长到今天,中间其实有着无数人不顾个人利益的悉心呵护,他们愿意为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付出代价,而在这背后,则是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协和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我想跟你讲的协和往事,我讲这段往事的目的,就是希望回顾,曾经的协和有着怎样远大的理想,它怎样坚持自己的高标准路线,并最终为中国打造出了一批推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壮大的力量。我还想要告诉你,曾经的仁人志士,是怎样宁可抛却个人利益,也要维护协和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自身利益,去损害协和的名誉。所以这不只是一段关于协和的往事,这也是一段关于理想和信念的往事。
而到今天我想在协和身上,也不仅有医学和理想这两个标签,它还有一个标签,这就是希望。你或许没有亲身经历,但你的亲戚朋友,至少在别人那里你会听到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人得了重病大病,他自己和他的身边人,往往都会这样安慰:放宽心,没关系,大不了我们去北京、去协和。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一种安慰,而是我们真的相信在生与死之间,协和有能力力挽狂澜。也或许协和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但希望本身就蕴含了无穷的力量。可在今天,如果让你面对一个重症病人,你又会怎么对他讲?放宽心,没关系,大不了我们去北京,去吃老北京炸酱面,那叫一个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