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书上还是有不少信息的,前天居然翻到一篇哈佛发在顶刊JAMA的文章,转发给小赵:“你看这个,只用非常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肝脏脂肪减少了1/4还多。”@小赵立刻就问:“我体检有脂肪肝浸润,这个可以拿来减脂吗?内脏脂肪不是最难减的吗?”不能,这个需要医生监管。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借鉴,用到护肤里面。具体怎么操作,性子急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基础颜究生活提案”,愿意听我聊聊的街坊,咱们喝口杜仲茶,让我从这个“减掉1/4肝脏脂肪的实验”开始。
哈佛的实验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在JAMA上,又是哈佛的研究,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是一个双盲、有安慰剂对照的实验——实验设计也没问题。研究者发现,连续6个月用“低剂量”(81mg/天)的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含量,而且“安全性良好”。这个用量也确实不大,81mg/天是多少呢?我查了一下,一般来说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中就有100mg了,而退烧的时候成年人可以吃到1000mg。
这里说一句,首先别自己吃阿司匹林,其次是“肠溶片”不能掰开来吃(这是小圃的专业他是学“制药”的)。可是阿司匹林不是退烧止痛的吗?为啥它能(在医生监管下)减脂呢?
这个就要从阿司匹林的历史说起了。
阿司匹林:水杨酸的子孙很久以前人们就知道柳树皮可以镇痛,到了19世纪的欧洲,人们才发现这是“水杨酸”的作用。
1897年,拜耳制药的Felix Hoffmann(菲利克斯•霍夫曼)的父亲有关节炎,需要水杨酸镇痛。可是老爷子有胃病,水杨酸太炸裂了受不了。那个年代化学研究热火朝天,霍夫曼就用化学合成的方法给水杨酸上“加”一些“结构”,看看能不能吃了胃不疼。在多次失败以后,发现“乙酰基”跟“水杨酸”结合之后,就不怎么伤胃了——这就有了“乙酰水杨酸”,这就是“阿司匹林”。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阿司匹林”作为跟“二甲双胍”并列的“神器”,不断被医生们发掘出新的功能。
比如1970年代,人们发现阿司匹林可以“抗凝血”,对抗血栓;到了198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现它能够对抗“糖尿病”——当然需要比较高剂量。既然可以对抗“2型糖尿病”,而“2型糖尿病”又跟胰岛素和“代谢综合征”有关,那是不是可以假设,阿司匹林能够对抗跟“代谢”有关的内脏脂肪呢?这就是哈佛大学进行这个项目的背景——实际上,之前人们在动物实验中就已经发现,“水杨酸类”(包括阿司匹林)的药物居然能控制AMPK。熟悉我们内容的街坊一定想得起来,AMPK是“细胞关键开关之一”。
用AMPK来控制“脂质”生产还记得那张表格吗?我们在写“绿原酸”、“槲皮素”、“β-葡聚糖”和“轻断食”的时候反反复复提过:
AMPK这个开关一旦被“调高”,身体(和细胞)进入“燃脂”、“抗炎”、“清理”、“自检”和“大修”的状态,这可就太重要了。那还等什么?给自己来点儿“阿司匹林”好了!不行不行,Ta跟二甲双胍一样,都是药物,而且阿司匹林还有更大的副作用,一定需要医生监管的。这就是为什么阿司匹林一定做成“肠溶”,而且日常使用都是“低剂量”的原因。但是,这个“水杨酸类”的巨大作用,能用到护肤上面。
不能高剂量,所以“阿司匹林”不能过量口服,那身体其他器官也得不到呀;水杨酸能直接涂抹在皮肤上——这就太棒了。直接涂抹在皮肤上,也能监管皮肤细胞的AMPK吗? 猜对了,真的可行!水杨酸:激活皮肤细胞的AMPK华西医院有一篇文章,直接做了水杨酸对于皮肤细胞中AMPK的作用,甚至把打开皮脂腺细胞AMPK开关之后的效果都写了:
皮肤不但“油脂分泌”减少了,“炎症水平”也大大降低。这不就是咱们需要的结果吗?也就是说,不伤胃,也不会有什么风险,直接用水杨酸涂抹在皮肤表面,就可以得到调节皮肤AMPK的效果。还记得之前写过一个AKG的文章吗?那个也是不方便口服的(因为剂量不好控制),@小圃打算把它做到下一版“三文鱼精华”之中;那水杨酸呢?咱们直接就有啊——青柠身体乳。(目前是团购,6月底发货哦)当然,这个身体乳是不能减掉内脏脂肪的,但对于前胸后背的控油抗炎,预防夏天的背部痘,是相当有效的。而且,小圃把pH控制在4.0左右,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更多的水杨酸直接到达负责生产“皮脂”的位置——皮脂腺。水杨酸真的是个好东西,凝聚了几千年人类的智慧,又在最近这一百年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祝街坊们身体好,心情好,皮肤好,腰围小。慢慢来,会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