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8年的夏天,闺蜜终于结束了长达11年的恋爱历程,与男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当时身边的司仪问她:“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坚持了这么多年,最终决定与他结婚?”
闺蜜笑了笑,随口说了一句:“可能是因为在他身边比较舒服自在吧。
她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意外,仔细想想却又是情理之中。
也许,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便是它来得恰如其分,挥洒的浓淡相宜。
不会过分亲近,又不会太过疏离,让人可以温暖舒适地做本真的自己。
记得大学恋爱时我曾问过母亲,她和父亲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母亲有些嫌弃我问这些情情爱爱的话题,但还是耐着性子回答,
“那时候只知道有这么个人,连面都没有见过,哪有什么爱情。"
“那时候只想活着了,来到东北以后,发现你爸很能吃苦,对人也大方,有什么好的都紧着家里人。
爱不爱我不知道,天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忙活,哪有时间管那么多。
只是相互都有那份惦记,一晃几十年就这样过来了。”
图片
02
后来我常在想,也许正是因为心中有那一份牵挂,而又因为忙于生计。
没有精力对彼此过分关注和干涉,才能让岁月在他们的婚姻中一晃而过,相携数十载而浑然不觉吧。
这让我想起了杨绛先生在《洗澡》中的一句话: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坎坷记愁》中也曾有言:
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万千言爱,不若默默寸心而行,久伴共偕老长欢。
大概世间之情若要长久,都应如高山流水,随缘放旷,舒适自然吧。
参加完闺蜜的婚礼,我突然有些恶趣味地对男友说:
“等咱俩结婚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很难当众说出‘我爱你’三个字。”
“为什么?”
我抬起两人牵着的手晃了晃,然后松开他,握向了自己的右手:
“因为没有怦然心动了呀。”
图片
03
我和男友的恋爱始于大学时期,那时候除了上课,就是奔赴在逛街,购物,吃美食,看电影的路上。
每天过的很开心,以为那就是爱情。
毕业后,我们在彼此就近的地方找工作租房,置办家居用品,购买生活物资,计算每天的收支。
多年的情感,再加上生活的琐碎,让我们的牵手不再悸动,怀抱不再热烈。
我曾问他:我们还剩下什么?
他说:生活。
开始独立生活的我们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加班,应酬,礼尚往来,还有那么多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租房的那年夏天男友学会了做饭,他生疏地把蔬菜扔进锅里时砸出了一大堆油花,在手背上烫出了一个大大的纪念。
那年开始我们不再每天出去胡吃海喝,而是一起做家务一起聊天,到了换季时为彼此添一两件衣服。
每到月中发工资时,两人拿着计算器,在一旁写写画画,规划着寥寥无几的收入。
当我身体不舒服时,他不再是没完没了的短信嘱咐,而是身体力行的为我递一杯热水,做一顿晚餐。
时光如水,现在的我们都过了耳听爱情的年龄,更愿意相信对方用实际行动表达的真诚。
那年少时的情感就像喷薄的烈焰,像锦上之花,炫美热烈却终究没有落到实处。
而经过柴米油盐岁月磋磨的爱情,就像是给烈焰压了一层积雪,给花朵经历了风雨洗礼。
虽不再炙热,却保留了最适合彼此的温度,靠近可相互取暖,却不会被烫伤。
而年少时不懂爱情的我们,却经常说爱,多年后读懂了爱情,可是爱这个字,却无法再随意宣之于口。
从而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恰到好处的情感。
图片
04
在一个小山村,一对满头华发的老人正在围着灶台包饺子。
爷爷擀皮,奶奶包馅,再用盖帘将包好的饺子倒在锅里,煮好后奶奶先把饺子递给了爷爷,然后自己再坐下来吃。
我也经常在小区的楼下看到推着另一半出来晒太阳的老人,或者相互搀扶着散步的伴侣。
时常注意到他们交叠在一起的,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我觉得他们的手很美,背影很温暖。
我时常在想,这种温暖,是不是人世间的一种“道”呢?
古圣贤曾论道,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无处不在。
好的爱情亦如是,它在一份早点,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个拥抱,一份陪伴当中。
它是清晨厨房中的交响乐,是夜晚爱人端来的洗脚水,是嬉笑怒骂后的不离不弃,是岁月夺走一切后,我的身边还有一个你。
《浮生六记》中有言: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夕阳的余晖下,两道相携的身影静谧悠长,身披温暖的霞光,依偎着闲话家常。
岁月静好,身边之人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