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微商动态 > 是的,小鹤卿的稿子被“骂”了。

是的,小鹤卿的稿子被“骂”了。

作者:   来源:  热度:2840  时间:2022-06-10
1 你们好啊,我是小鹤卿的签约作者亚尾玲。 最近,我陷入了一种“持续性努力,间接性摆烂”的状态。 前两天整理文件时,我翻到了一个文件夹。 里面有近200篇文章,都是我曾

1

 

你们好啊,我是小鹤卿的签约作者亚尾玲。

 

最近,我陷入了一种“持续性努力,间接性摆烂”的状态。

 

前两天整理文件时,我翻到了一个文件夹。

 

里面有近200篇文章,都是我曾经的练习稿。

 

故事文、情感文、观点文、热点文、干货文... 甚至还有诗歌和微小说。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都在尝试各种文风。

 

今年开始,我才逐渐把写作重心放在了“个人成长”上。

 

而我之所以选择在「成长领域」深耕,是因为我的小小蜕变也是得益于此。

 

持续吸收新认知,慢慢拨开成长路上的迷雾,这种感觉很奇妙。

 

我希望帮助更多小伙伴,体会到这种神奇的感觉。

 

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甚至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下去...

 

2

 

每次推文发送后,我都会习惯性地转发到朋友圈。

 

偶尔也能收到一些反馈,基本都是正向的。

 

前几天,我又照例转发了一篇文章,是发表在小鹤卿的《喜欢躺平的人,都有这个特点》。

 

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一条评论:

 

写得不错,然后呢?

 

评论者是我的一位前同事,由于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我给他发了私信。

 

“hello~ 请问你是觉得那篇文章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啊,挺不错的,但仅此而已。”

 

“额,我不是很懂你的意思。”

 

“你写得不错,我也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但看完文章,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丝毫的解决。所以我的意思是内容不错,但对我一点用也没有。”

 

看到这段话,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图片

 

但令我丧到极点的原因,并不是收到一条不太好的评论。

 

从开始写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面对各种“差评”的准备。

 

不管好坏,都是读者对文章的反馈。

 

客观对待并收集有效信息,是有助于提升文章质量的。

 

但这回,跟往常都不一样。

 

他觉得我的文章内容没有任何问题,但却否定了它存在的意义。

 

既然没有价值,我又为何要继续下去呢?

 

我有一个习惯,遇到自己难以想通的问题,就上某乎看看大家的想法,寻找解决途径。

 

正打算在搜索栏中输入问题时,我突然看清了答案,如同灵光乍现一般。

 

文章是否有意义,起决定因素的根本不在文章本身。

 

3

 

可能这么做有点小自虐,但遭到打击后,我又盯着那段话反复看了好几遍。

 

这一看,还真看出了些名堂。

 

这过分的熟悉感,他就是从前的我啊!

 

我在前言中提到,之所以选择撰写“个人成长文”,是因为它带我实现了阶段性蜕变。

 

那么,我是一年多以前,才开始学习成长领域的知识吗?

 

远远不止!我关注这些内容,少说也有6、7年了。

 

光是某乎、公众号里的相关文章,我就看过数百篇,收藏夹里更是热闹。

 

既然我的“学习年限”如此之长,为什么近两年才初显成效呢?

 

是因为我看的文章,质量越来越高了?

 

不!

 

过去看完一篇文章,我的想法往往是“不错,有点道理”。

 

然后把它放进收藏夹里吃灰,继续去找下一篇。

 

好像懂的越来越多,面对的问题却还是一件不少。

 

“内心一片净土,生活一片狼藉”就是我当时的状态。

 

于是,我也像那位同事一样,开始怀疑这些文章的实际价值。

 

但某一天我转念一想,既然觉得有道理,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非暴力沟通”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同意,那就学着用起来;

 

“微习惯”能打倒拖延症,我同意,那就为自己定起“微目标”;

 

写作值得每个人开始并坚持,我同意,那就打开word敲下第一个字...

 

从决定行动的那一刻开始,那些文章的“意义”便浮现了。

 

我的改变,完全是“试”出来的。

 

作家周岭曾在《认知觉醒》中提到过一个概念——“成长权重对比”。

 

它揭示了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思考、行动、改变的重要性。

 

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它们的重要性是层层递增的。

 

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如果无视之后的思考、行动和改变,那么前期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4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句话,叫“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总觉得是“道理”本身出了问题,它能带来触动,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这句话,还可以做个延伸:

 

“看了许多菜谱,却还是做不好一道菜。”

 

“收藏了许多健身视频,却还是没掉一斤肉。”

 

“学习了许多副业知识,却还是没挣到一分钱...”

 

如果只是停留在“看、收藏、学习”的层面,再多的积累也没有用。

 

我们只会越来越疑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却还是一无所获。

 

在日渐焦虑中,开始怀疑知识本身的意义。

 

但真相是,那些帮助我们成长的书籍和文章,只能在“学习”层面给我们起个好头,带领我们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而之后的“行动”和“改变”,是完完全全需要靠我们自己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半里路。

 

图片

 

我选择输出成长类的文章,是希望能帮助大家拨开眼前的迷雾,看见另一条更好的路。

 

但“方向盘”始终掌握在你们自己手里。

 

最后,就简单粗暴地回答下这个问题吧~

 

写得不错,然后呢?

 

然什么后,动起来啊! 

相关专题: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