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20人调研团50多人陪同 详细情况介绍
地就被精心安排好了,村里的所有准备工作也都围绕着这条线路展开。
村里只清扫了调研线路必经的道路,只粉刷了沿线的房屋和院墙,还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观意义的标志物整体迁移到了线路上,对线路经过的群众和家庭进行了突击培训,以备突然的询问。整个调研过程变成了一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实景演出”,这名驻村干部如此描述。
有读者来信反映,某地开展调查研究时并未下基层实地走访,反而向基层索要大量材料,仅一个单位提供的材料就装了好几箱。这种不进现场、不实地考察的方式,而是守在办公室里看材料,依靠“材料流转”和“层层上报”来代替实地调研的“调查研究”,给基层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却无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终变成了形式主义。
还有一些调研团脱离了群众,只看重级别和陪同人员的多少,似乎认为规模越大,就越能彰显其重要性。“我们的调研团大概有20人,但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每天都有六七辆中巴车浩浩荡荡地开过来。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围着讲解员呼啦啦地聚集在一起,距离稍远的人甚至听不到讲解器的声音,也不知道前面说了什么内容。”一位省直机关干部表示,调研团庞大到座谈会上每个人只能简单讲讲,“最后带了一大堆文件材料回去,在这些材料中裁剪整合,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质量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