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回了个“OK”表情结果成被告 具体怎么回事
表情符号在网络社交聊天中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但是,如果没有得当地使用表情符号,甚至会引发纠纷和官司。
例如,在2022年底,郭某某向刘某云借款,并在微信上要求刘某云担任债务担保人。刘某云回复了一个“OK”表情符号。后来,由于借款人未能偿还欠款,郭某某将刘某云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还款责任。刘某云在辩护中提出异议,称其回复表情符号时并未表示同意担当债务担保人,但法院认为该表情符号显示了刘某云的同意。
最终,双方同意达成和解协议,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并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借款。
因此,日常网络社交聊天时,涉及到法律权利义务的事项,最好使用文字表达,并选择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以明确自己的真实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