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营销 > 微商动态 > 林林从来不是一个小女孩——隐藏在《林林》里的深层故事

林林从来不是一个小女孩——隐藏在《林林》里的深层故事

作者:   来源:  热度:5152  时间:2023-01-12
《中国奇谭》的点评写了两篇,就有朋友来催更了,让我紧接着来聊一聊第三集《林林》。好吧,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跟前两集一片叫好声不同的是,《林林》引来了很多差评。我看第

《中国奇谭》的点评写了两篇,就有朋友来催更了,让我紧接着来聊一聊第三集《林林》。好吧,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跟前两集一片叫好声不同的是,《林林》引来了很多差评。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觉得,这一集虽然画面很细腻、很唯美,但故事的确弱了一点。“弱”的主要表现是“一眼望到底”,看到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一方是狼,另一方是猎人,死敌啊,狼遇到猎人肯定没有好结局,结果也正如所料。
还有一个“弱”体现在立意上,如果说《小妖怪的夏天》说出了打工人的心酸而赢得广泛共鸣,《鹅鹅鹅》因可以从多角度地解读而引发热议,那么《林林》的主题似乎就只是落脚在了亲近自然、爱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上了。
我当然不是说亲近自然不好,只是这样来看有点主题先行,甚至有点说教的意味。就像《阿凡达》,第一部教我们要保护森林,不要乱砍古木,第二部教我们要保护海洋,不要冷血捕鲸。这当然都是对的,只是作为一个文化产品、艺术作品,它是不是可以展现得更复杂一点,更有层次一点呢?
但是,这里我必须用一个大写的“但是”来引出下面的重点。当我看第二遍《林林》之后,我彻底改观了。《林林》的故事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也并不是仅限于亲近自然的主题,在克制和微妙的展现里,《林林》还隐藏了一个深层的故事。
我们要理解这个深层的故事,首先得了解一个概念叫:“视角”。
讲故事的“视角”是一个专门的概念。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古恩把它定义为“表征故事讲述者是谁及讲述者与故事之关系的视角。”
视角有好几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下面三种:
1)第一人称视角
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故事里,有一个“我”出场。“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作为叙述者,我能叙述的仅仅是“我”所知道的东西,这就包括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除此之外的事情、“我”没法接触到的事情,原则上是没法写进故事里的。
2)有限第三人称视角
在这种视角叙述的故事里,没有“我”出场,但是有一个始终出现的“他”或“她”,读者跟随着这个人的视角去进入这个故事,他或者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就是故事的内容,但是在他或者她接触范围之外的事情,原则上来讲也不会写进故事里。
3)全知视角
这个视角的意思是,故事里可以写到任何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读者就像上帝一样,在云端俯视众生,理论上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落,以及任何需要知道的信息。这就是全知视角。
在所有的童话、神话、传说故事中,使用的都是全知视角,20世纪以前的小说也几乎都使用全知视角。因为全知视角之下,创作者没有什么限制,想写什么场景什么细节都可以,因而是相对比较容易去写的。而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小说家革新了创作手法,刻意规避全知视角,而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或有限第三人称视角的写法,这也是当代小说的一个特征。
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里,“我”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甲壳虫,然后遭遇了各种离奇,并且最终也没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写法。在菲利普·罗斯的《乳房》中,“我”,一个自命不凡的大学男教授,突然变成了一个硕大的饱满的乳房,这也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写法。
与全知视角的区别是,“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并是不可靠的,它是主观的,不一定代表真实发生的现实。
第一人称视角的写法也经常以回忆录式的故事展开。《林林》就是如此。
《林林》的开头是这样的:
“多年之后,这片白山黑水都已变得让我不再认识,我几乎忘了那些小时候的事,可我依旧还会常常恍恍惚惚隐隐约约的想起那个下午。”
这个开头很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它定下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1)这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是回忆录式的故事。
2)在这回忆中,“几乎忘了那些小时候的事”,即便没忘的,也是“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地想起。
这就告诉了观众,“我”的叙述并不是可靠的,很可能并不完全真实,而存在着记忆的偏差和扭曲。
要知道,这个“可爱的姑娘”只是活在了“我”的童年记忆里,活在了一个小男孩恍惚和隐约的记忆里。
也许,当年小虎与林林的相遇,就是一个人族的小男孩和狼族的小母狼的相遇,是人和动物的一次美丽的邂逅呢?只是,这个邂逅太短暂了,然后被现实残酷地打破、撕碎。
在小男孩的内心世界里,他一定会想不通:动物为什么不可以和人一起玩耍呢?仅仅是因为动物和人是不同的吗?
事实上,在《林林》这个短小的故事里,“同与不同”这个判断重复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出现是林林对母亲说:“他们看起来和我们差不多呀!”
图片
第二次出现是小虎的父亲第一次见到林林说:“你就是林林,果然和我们是一样的。”
图片
第三次出现是小虎的父亲对小虎说:“快回去,她跟我们不一样!”
图片
三次,这样的重复一定不是偶然或者意外,而是隐晦地在说这个故事的主题:族群的“同”与“不同”。
在小虎的童年记忆中,林林和自己是“同”的,所以林林并不是一只小母狼,而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但是在他的父辈眼中,林林跟自己是“不同”的,它就是一头必须被猎杀的狼。
在故事的结尾,小虎回忆说:
“唯一回来的人告诉我说,林林是一只狼,可是林林在我的记忆里,从来都是一个可爱的姑娘。”
对,在记忆里,林林是一个可爱的姑娘,仅仅是在“我”的记忆里。如果我们跳出小虎主观扭转过的童年记忆,回到现实层面,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林林从来不是一个小女孩,她就是一头狼。
所以——
《林林》的表层故事是:一个架空的妖怪故事,狼成精了,小狼可以变成人形,但是被发现了,于是被人类围猎、惨死。
《林林》的深层故事是:一个现实的童真故事,小男孩把小母狼当作了自己信任的好朋友,但是现实不允许这种友谊存在,人类一定要猎杀跟自己不同族类的狼。
在这个故事里,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温馨、互信、友爱,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了残忍、血腥和同归于尽,两极的反差如此刺眼、如此揪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
于是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友爱和相残竟然在一瞬间就完成了转换,原因就在于对“同”和“不同”在认知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人和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和人之间。
从历史上看,人类真的是过于残忍了。几千年来,人类战争不断,死于战祸的人是天文数字。你或许要问,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人要杀人?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可能就类似小虎父亲的那句话:“她跟我们不一样”。
可是,不同族类,就可以相互残杀吗?
“同”就是自己人,“不同”就要你死我活,这个逻辑正确吗?
那些异族,不是跟我们一样吗?他们也有敏锐的感觉和情绪,也有亲情和友情,他们也有痛和爱,也有奋不顾身和舍己为人。为什么不能和而不同呢?为什么不能和平地共享一个静谧的蓝天和一片无尽洁白的雪呢?
因而,《林林》这个作品的结尾,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特别美和特别有深意的画面。
图片
小狼和小虎,隔水相望,他们无法再相互碰触、一起说话,但是他们可以默契地站在水的两方,分享信任,分享一种纯粹的至真的情感。
我想,《林林》所寄托的,就是对我们人类一个美好未来的单纯的向往吧! 

相关专题:
阅读推荐
最新阅读
最新文章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