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吃粽子,赛龙舟,在门窗上悬挂菖蒲、艾叶,这些习俗已延续千年。
艾草与菖蒲,更是传统的中草药,在中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人对艾草很熟悉,对菖蒲却知之甚少。
古人赋予菖蒲以人格化,把农历4月14日定为菖蒲的生日,
"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
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因菖蒲能吸附空气中微尘和有害气体,可免灯烟熏眼之苦。
图片
菖蒲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水生植物,盆栽观赏或作布景用。叶、花序还可以作插花材料。
古人莳养菖蒲“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
只要清水不涸,可数十年不枯。
入药的石菖蒲,为石菖蒲的根。性味辛、温,归心、肝、脾胃经。功能开窍辟秽、安神醒脑、化湿开胃。常用于湿温、中风、健忘、癫痫,还可用于耳聋、泻痢。
古人用石菖蒲、贯仲置于水缸中,饮其水,可防止瘟疫的蔓延。
由于其有醒脾和胃之功,治湿困脾胃症。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及抑制胃肠异常发酵,在中成药里常见到其配方。
如连朴饮治湿热中阻,藿香正气散中,加石菖蒲治湿困脾胃,香砂六君子汤加石菖蒲、治脾虚湿阻等,均取石菖蒲和中辟浊之功效。
图片
端午前后空气湿热,蚊虫滋生,易致人体瘙痒。可以取水菖蒲煎水熏洗来治疗湿疹、疥癣等皮肤病,具有明显的止痒、消肿、止痛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为上品草: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
《重庆堂随笔》评曰:“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
《太平圣惠方》和《本草纲目》中录有菖蒲酒验方,常服能延缓衰老,发不白,齿不落,
【配方】菖蒲
【制法】捣绞,取汁五斗,糯米五斗炊熟,细曲五斤捣碎,相拌令匀,入瓮密盖,三七日即开。
【主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调荣卫。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服一剂。服经百日,颜色丰足,力气倍常,耳目聪明,行及奔马,发白更黑,齿落再生,昼夜有光,延年益寿。令人不老强健,面色光泽。
【用法】每温饮一盏,日三服。
《寿亲养老新书》、《饮馔服食谱》也有此方。
图片
古时端午节,百姓常喝菖蒲酒,以补益强身之用。
由于石菖蒲性味偏于辛温,故比较适宜于耳聋、健忘、心胸烦闷、食少腹胀等属于痰湿内盛、关窍阻塞、脾胃不和者服用,但阴虚阳亢者不宜服用。
前人赞美菖蒲“有山林气,无富贵气。有洁净形,无肮脏形。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
加上菖蒲还有“昌盛”的寓意,深得文人士子和老百姓的青睐。
宋朝后,菖蒲成为文人书房案头常见的盆景,与兰花、水仙、菊花一起被称为“花草四雅”。
唐人张籍的这首《寄菖蒲》,则道出了菖蒲的养生延年,乌发润肤,提升颜值的功效。
“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节。
仙人劝我餐,令我颜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