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发不健康时,说明内在也出现问题了。
汉语是非常智慧的:说一个人有病,叫“毛病”,意思是当毛发都有病的时候,这个人肯定是有病的。
《黄帝内经》指出的治病养生之道,特别强调:调心,养心。认为,身体的病,是心所致,并具体地指出:大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
现代医学也证实:人体75%以上的疾病,都源于不健康的情绪。
前苏联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的大脑可以产生数百万种神经肽。
这些内分泌物质,不仅在两个大脑半球之间传递信息,而且还将大脑的信息传递给全身,从而影响全身的内分泌腺和器官,使整个身体完成大脑的指令。
这就是心理影响生理、心情左右身体的具体过程。
用中国人的俗话说,就是“病由心生”,“心”和“身”是互相作用的。
图片
在《入静养生的原理》一书中指出:人生病,是因为“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这是人体与生俱来的重要的致病根源”。
这个高层次指的是包括大脑皮层在内的心灵与神经系统,就是中医讲的“心”。
大脑皮层的功能用得越多,心思就越重,对身体的影响也就越大。心的功能是高层次的,身体功能是低层次的。
在同样的外界环境中,生病与否,更多取决于内因。
一个“心思重”、思想复杂的人,身体更容易受情绪影响。
别人生小病,他就可能生大病。因为他们的高层次功能对下层的抑制很大。
我们都有过这种感受:生气时,压力太大时,就不想吃饭,血压也会升高。
因为主管情绪的高层神经,抑制了主管胃肠、血管的低层神经,胃肠肌肉不蠕动,胃口就差,血管收缩,血压高了,这是身体的应激反应。
图片
各种疾病都是以应激反应为基础,才发生或加重的。
所谓“应激”,就是身体对突然而至的刺激的反应。
这个刺激首先影响人的情感,这是人体的高层次功能,随后高层次就会对低层次的功能产生抑制。
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高层次的“心”的功能,即由“心”而生的杂念,它会抑制身体与生俱来的本能。
着急生气时,人体免疫系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抑制,免疫功能因此下降,各种疾病便乘虚而入。所以人们都知道,对病人要报喜不报忧,就是怕病人再“着急上火了”。
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是因为人有“心”,有灵魂,有复杂的情感,有思维能力。
也恰恰是这些人的高级之处干扰了低层次功能,所以人是容易被心左右的动物。
图片
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心静。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佛教主张持戒。
古代名医养生讲究“静者寿,躁者夭”,“养生以调神为主,调神以不用神为主”
终极目的是:不用神,让心静。
古代禅师衣食非常俭朴,却能尽享天年,得长寿。
是因为他们空灵虚静,心无杂念,通过修行,使得爱妄想的高层次功能退位,下层的功能可以各尽所能。
现在很多人学到一点皮毛,如不吃肉只吃素。但如果只是食物素而心里不素不静,怎么可能期待有高僧那样的身体状态呢?
疾病的正确治疗方法,其实就是恢复身体的本能。
这一点,古希腊的医学泰斗希波克拉底早就提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不过是帮助本能。”
遗憾的是,他创立的西医学却颠倒了这个治疗准则。
人们为了快速解决问题,对手术,输液,打针这些方式情有独钟,实在不行了才想起找中医,吃中药,针灸,入静……这是本末倒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