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每种文化的回光返照一样,
电视这个意识形态机器像每个中年危机的乐手的兴奋剂,
最终他们总是注射身亡,
而我们还傻傻留恋他们年轻时的纯真。
东方卫视是完全没下限的今天夏天就是因为这个辞职了,它完全关注的是一些人性的表象,一切人们容易受控和焦虑的注视点。当然就是面向大群体的商业。
深情,愤怒,技巧,矛盾,冲突,不解。而对于电视台来说,音乐做成什么样都能成为话题,尤其是崔健这个管不住的嘴,这个不断突破人和人交往边界去责难无辜的音乐人的,真的把自己当教父的话题人物能每期都带来爆炸话题的时候,电视能做的就是扩大它。
人是复杂的,我们是不是要学会原谅呢?朋友圈里的文章和评论,看到大家纷纷觉得被崔健打脸,好像当年在雪地里撒点野的尿性全无,做一个评论人和引导者的身份在那里指摘所有人。
我们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地下音乐做了数十年,你成为了一个“爸爸”一样的人物,乐手们看到你觉得你是神,觉得有点什么创作问题都能问你,还能问你怎么抵抗体制,怎么熬过这么多年。然后现在有这么一个机会你能让几亿的观众看到他们,你能煽动第二天的热点消息,你的选择恐怕就很难节制在“体现这些音乐人卓绝的音乐性”了吧。
你得对比,你得批驳,你得显出只有自己的儿子好,别的音乐的儿子都是孙子。
我们记忆中的摇滚不是这样,不是一个人举着牌子喊着我最好我最棒,我们像是被击中一样的被疯狂的吸引,我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听众乐迷和乐手们站在同一条船上的人,一个月攒了钱租或者买磁带,在深夜开着MP3在被窝里偷偷听歌到不知道怎么就睡着了。
每个评论的人沉浸在自我优越感和虚幻的摇滚危机里矫情
每个转发的人在排解自己对时代的不满
没人关心音乐
没人想拿这个接力棒,大家只是看看又回去蝇营狗苟了
摇滚客作为中国最大的音乐类“鸡汤婊”为大家所不齿,最开始做音乐题材的文章,颇有新意,逐渐聚拢人员,越做越大,由于笼络了更多的群体,文章就越倾向于主流媒体。
频频更新的信息,有速度没质量。乐评也再没有深刻和反思。
痛仰要上《中国之星》这个事其实早传开了 ,各位编辑也纷纷准备,就等着周六节目播出之后发难,结果摇滚客为了强热点还竟然做了前期报道。异常兴奋。到节目播出之后,就发个文章“痛仰乐队节目被剪,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在怕什么”。
怕被请喝茶啊。他们请崔健来的时候这些估计都签在合同里了。你们兴奋什么?这是一个突发事件么?
身边也有朋友要通过崔健上《中国之星》了,人家明确知道不能唱反动歌曲。
所以痛仰的事儿你们激动什么?你们以为他们会不知道不让唱抵抗的歌?整个事情最后都像个营销事件了,节目要提前录,如果这首歌不行,那可以换另一首歌唱,都决定上主流电视节目了,答应了,来做了,不遵守规则。这是你们说的摇滚精神?
这是多自卑的摇滚人?
当然了崔健是最逗的,请了一堆不是搞摇滚的上来就给人地下音乐的定位,然后问香港歌手你们香港有什么新东西嘛?问吉克隽逸你唱裸儿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有没有一种抵抗的力量?完全无法站到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起码一个音乐的交流不该是这样。
痛仰也是搞摇滚么,观众朋友们你们现在都听什么啊这可吓死我了。痛仰现在不就是小清新么。
记得七八月份去连云港出差,痛仰巡演到连云港,就住在隔壁。每天吉他手都要到酒店外面过车的那个门口去擦拭他的吉他,我路过的时候一直盯着我,一副“不想要签名么?”的架势。
所以这些转发评论疯狂惋惜摇滚乐和主流媒体格格不入的人们你们在惋惜什么?你们真的是担心摇滚乐?还是在担心自己音乐这个缘故火不起来?你们火不起来是因为你们根本,没有,作品。
在一个谁都有权评价摇滚乐的世界里
《中国之星》只不过是浓缩了几十年的矛盾
每个人在错落的时空里取一瓢负面评价
来应对现在摇滚乐的“失语”
我们真的早就不在80年代了,那时候大主题是被尊重的,我们讲国家、社会、人民要往前走,都没有任何煽情的意味。这些年我们听多了都会情歌,听多了伪摇加帅哥,听多了电子加性感美女,流行文化不断地收编着地下音乐的元素,中国的地下音乐又没有尽力的追赶这变化。我们保留在私人歌单里的中文歌越来越少。我们去听现场,看台上台下摇摆起来,突然觉得好疯狂,突然觉得融入不进去了。我们去听现场,竟然发现能触动人心的中文歌词,全都是那些酸溜溜的民谣了。
因为音乐早就被解构了啊,如同一切其他的事物一样。
它们变成了装点,它们变成了符号,它们再没办法深入骨髓的让我们跳跃和飞翔起来。
大家都批驳情怀,情怀就是每个人矫情的方式嘛。可是情怀有什么错,所有迎着风往前走的人都值得尊重。所以要是我们还有点情怀,就别趟浑水了。我知道把什么样的地下摇滚乐暴露在众人面前,都像让每个乐手脱光衣服一样,惹人焦虑。但脱不脱衣服,其实你自己的事。
总之,别把脱衣服的捧成摇滚先锋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