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路上
到月台的时候,列车刚到
不似成长这一程无归路的旅行
肩上背包不必沉过夜色
只是,大雁南飞的翅膀却也并不轻松
火车哐当哐当走在铁道上
走过车厢过道,我冲好一杯速溶咖啡
放在窗边,玻璃起雾
看不清窗外行行重行行的黑暗
只有一些琐碎的空气被锁在咖啡杯口上方
见过夏天暴雨的我
同样为湘水上的冬日所惊喜
因火车在铁道上破风,不分昼夜春秋
我来我往,车来车往
铁色沉沉楚天阔
孤雁展翼
火车驶在雁翼划破黑暗留下的轨迹上
(诗歌 | 原创)
图片
Driving to Town Late to Mail a Letter
It is a cold and snowy night. The main street is deserted.
The only things moving are swirls of snow.
As I lift the mailbox door I feel its cold iron.
There is a privacy I love in this snowy night.
Driving around I will waste more time.
天晚驱车进城寄一封信
这是一个寒冷的雪夜,大街被遗弃。
唯有雪花纷纷旋落。
打开邮箱门时,我感受到铁的冰凉。
这个雪夜中有我钟爱的隐秘。
驾车逛逛,我将荒废更多的时间。
(苏与其 译)
图片
动与静。诗人在动,天晚时他驱车去镇上寄一封信。雪夜安静得一塌糊涂,大街上空寂无人。诗人没有致力于对雪夜、街道、邮箱作摄影式的意象派描写,而更多的是倾情其中,物我交融。要强调的是,诗人投注的情感并非强行为之,并不使人感到突兀甚至尴尬,其感受是自然而然的,符合我们感觉系统的。
在雪夜行走,寒冷是无可避免的感受,黑暗更不必多说,而彼时街道冷清,行人寥寥,于是诗人吟咏的孤独和宁静弥漫了整个场景。
诗人的动,不仅仅在于行动;诗中的动,也不只在于雪花飘动,还有跳动着的诗人的心。诗人来到城里,环境给他的感受只是表面上的。雪夜的寒冷,街道的冷清,是诗行表层传达出来的感受,而藏于诗行之下的是诗人不顾风雪进城寄信的那颗炙热的心。
诗人自始至终没有提到信的内容,信要寄往何方,收信者与诗人是什么关系。但读者不难想到,能让诗人在这样的雪夜独自驱车去寄信,定然不是一般的交情。与人交往,说明诗人并不全然孤独,于是这雪夜的宁静并非死寂,而有一种“我”喜欢的隐秘。寄完信,环境营造出来的孤独感从诗人心中退去,这正是诗人享受宁静的时刻。于是诗人驾车逛逛,他知道那必将荒废更多的时间——但这不是一个问题。
全诗具有一种流动的和谐。诗人不是一开始就在城里,眼前的景物和景物带给人的感觉,都是随诗人到场后才一一呈现;诗人的感情也在流动,最初只有环境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冷,冷清。可当诗人触及邮箱的刹那,铁邮箱的冷,无法使诗人炙热的心降温;诗人将信寄出之后,他开始享受这方天地之间的宁静。全诗达到整一的和谐,收尾,诗人谢幕,将宁静留给读者。
……
关于翻译。真正感受这首诗,不是通过他人的中文翻译,而是我学术英语课程的论文写作,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勃莱的这首 Driving to town late to mail a letter 诗作的文本分析。在了解美国自新诗运动至以罗伯特·勃莱为代表的深度意象派时代的诗歌创作发展脉络之后,在了解过罗伯特·勃莱本人的诗学主张之后,基于诗歌阅读与创作经验,基于心中的喜爱,我尝试翻译了这首诗。
我喜欢这首短诗。但翻译是另一个大命题。翻译勃莱的尝试从这首诗开始,但不知终点落脚何处。我希望我所做的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仅仅来源于自恋。
Gift
A day so happy.
Fog lifted early, I worked in the garden.
Hummingbirds were stopping over honey suckle flowers.
There was no thing on earth I wanted to possess.
I knew no one worth my envying him.
Whatever evil I had suffered, I forgot.
To think that once I was the same man did not embarrass me.
In my body I felt no pain.
When straightening up, I saw the blue sea and sails.
礼物
这天如此开心。
晨雾散去,我在花园劳作。
蜂鸟为忍冬花驻足。世上已没有我想追逐的事物。
我已悟到,没有他者值得我去羡慕。
历经的种种苦难,我也已抛之脑后。
意识到我还是原来的我,并未使我局促不安。
我的身体里已没有痛苦。
挺直身子的瞬间,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远行的船帆。
(附身,是最近听到的歌里还比较符合翻译气质的歌。)
翻译不简单,所以罗伯·特勃莱的诗,我译了一首就按了暂停键。
翻译一首诗,首先你要读它,自以为读透,然后转换语言:这时你发现,读到的诗破碎,你须得用汉语重组,从一个语种到另一个语种,改头换面是必不可少的。于是语词跳动,诗意闪烁,心中久久悬着的声音是:我不确定。
很多时候,“无声胜有声”,“无”中蕴藏的可能性远超"有”,于是很多时候“无中生有”是一种降维行为。从无到有的挑战是翻译时要面对的,当然,如果成功,喜悦也是可以收获的。
这篇推文里的两首诗算成了。诗里有我熟悉的中国古诗的气质。前一首《礼物》,“悟”的气息很明显(佛教气息),此前生命的种种(儒的在世体验)铭记在心,而在此刻放下,过往如云烟也如那海上船帆点点。我都感到米沃什已经似虚似实,超脱了人间(老庄的影子)。后一首不必多提,勃莱受中国古诗的影响极大,很容易从《天晚驱车进城寄一封信》这首诗里看出陶渊明的影子,当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