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要为真理而斗争,欢迎回到2049。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政治问题专家,我觉得世界各国我基本上已经吃透了,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了,将来有机会,我准备把这些节目搞一个合辑,然后出一本书,名字就叫《都是美国惹的祸》。而在对国际问题失去兴趣之后,最近我又把目光投向了国内,中国的城市也很值得研究一番,而且也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还是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昨天的雄安,算是一个开篇,那么接下来还有哪些城市值得一讲呢?北上广深没什么意思,我的初步打算是,算了我也没有什么计划。当然了一个城市,可以聊的东西非常非常多,从历史沿革到风土人情、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百态,至于具体的切入点,我也同样没有计划,大致或许有可能应该是以城市发展为切入点。反正咱们的宗旨向来都是不变的: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千万别当真。今天咱们来聊一下长沙。
首先我问你一个问题,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长沙的地位到底怎么样?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我们可以肯定,长沙的存在感还是非常高的,因为有一部分人爱死芒果TV,另一部分人恨死芒果TV,还有满大街的臭豆腐都号称自己是正宗长沙臭豆腐,当然还有小龙虾和声名远播的茶颜悦色。但是除了这些烟火气息很浓的符号之外,与北上广深、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等相比,长沙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闪亮的名片。如果只看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的话,或许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长沙应该排在西安、温州、厦门、沈阳,甚至是大连之后。但如果你翻开2020年中国城市GDP排名就会惊讶地发现,长沙的GDP高居全国大陆城市第15名,达到了12000亿元,人均GDP达到了14.4万元,同样位列全国第15名。大连这两项数据的排名分别是29名和44名。如果长沙继续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势头,超越无锡、青岛、宁波、天津,现在看也是指日可待,甚至叫板一下前十名也不是不可能。
图片
长沙臭豆腐
图片
图片1
长沙的增长势头有多猛呢?回首20年前,在2000年,长沙的GDP只有656亿元,位列全国大陆城市第35名,而到今天,长沙实现了1792%的经济增幅。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一下北方明珠大连,在2000年,大连的GDP为1111亿元,位列全国大陆城市第15名,去年大连的GDP为7030亿元,位列全国第29名,20年间的经济增幅为532.7%。当然了和大连比也没什么意思,纵观全国,在科技部所划定的46个重点城市中,长沙在过去20年间的经济增幅,位列第三,仅次于合肥和银川。可以说长沙能够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是让绝大多数人出乎意料的。
因为论政治地位,长沙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在全国大陆城市GDP前15名的榜单中,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直辖市,深圳、青岛这样的计划单列市,以及杭州、广州这样的省会级副省级城市之外,只有苏州和无锡与长沙一样,顶着一个普通地级市的头衔,在城市的行政等级中,长沙一直比较边缘。这样的政治地位,就导致中央向长沙的倾斜度比较弱,中央很少会高看长沙两眼。虽然苏州和无锡也只是普通的地级市,但它们的地理位置,显然要比长沙优越许多,而且身边还有上海这种超级联系人。反观长沙,论交通状况,它也没有什么优势,我们知道在湖南省内,靠近长江的是北部的岳阳,至于长沙,只有一条湘江与长江勉强保持住联系。而在普通铁路时代,京九线与沪昆线的交点,落在了隔壁的南昌,哪怕是京广线与沪昆线的交点落在了湖南,这个交点竟然不是长沙,而是株洲,这也使得株洲成为了一座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事实上,即便是在湖南省内,长沙都算不上什么交通枢纽。
图片
株洲
说句好听的,长沙的地理位置,算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两大片区的腹地,说句不好听的,长沙就是身处内陆、偏居一隅,不是黄金要道的必经之地,与九省通衢的武汉、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上海,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中,有武汉、有株洲,但却没有长沙。而到市场经济时期,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名单的不断刷新,郑州、西安相继入选,长沙还是徒有羡鱼情。这就是长沙面对的尴尬处境,既没有权力核心的加持,也没有老天爷的厚爱,所以相比于沿海城市和枢纽城市,长沙的起点并不高,除了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之外,长沙似乎应该成为一座被遗忘的城市。
但是长沙人并不甘心,20年栉风沐雨,长沙从一个只能站在一旁艳羡武汉的后生,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我国的新贵城市,今天的长沙不仅敢于叫板武汉,甚至还在不断向中西部地区的领头羊发起冲击,放在20年前,这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而且据我所知,还有不少武汉人选择迁居到长沙发展。统计显示,从2010年到2017年,长沙的常住人口增长了88万,不论人口增长的数量,还是12.5%的增幅,都可以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前十,相比之下在这7年中,大连人口增长了29万,沈阳人口增长了18万。而且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那些人口增长比长沙更猛的城市,其实是有水分的,比如说合肥和成都都增长了200多万,这是因为它们合并了一些周边县市,所以事实上,长沙的人口增长率和增长数量,排名还要靠前,这就说明长沙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城市。
好了大致的铺垫就是这么多,罗嗦一大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长沙各方面条件都不算优越,但却在新世纪完成了自己的逆袭,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在雄安模式仍处于摸索的阶段,长沙的经验,会不会给其他城市有益的启发呢?我不知道咱们的听众和观众中有没有市委书记或市长,如果有,你现在可以退出,我怕你学不来,因为一个城市的命运,不仅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纵观长沙这2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四大原因:
图片
长沙
第一个原因是,长沙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很多城市都想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而且大多野心不小,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座城市,既想把自己打造成北方最大港口,也想把自己打造成重工业基地,既想成为风景秀美的滨海旅游城市,还想成为全国领先的软件产业中心,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东方瑞士,小却精,有时候又觉得应该扩张一下,把自己变大,成为和北京、上海叫板的超大城市。到最后,肯定一个也搞不成。但长沙在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上,就十分坚定。我们现在都喜欢称我国为基建狂魔,那么是谁在支撑着基建狂魔呢?答案正是长沙。早在上世纪90年代,长沙就开始一门心思布局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也是起起伏伏,经历过繁荣和衰退的几次轮回,但长沙人始终没有放弃这一产业,仍然集中全力去培植和孵化,蓄势待发,只等历史进程的到来。终于在2008年,长沙的装备制造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2008年,受美国影响,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世界经济由此陷入停滞状态,眼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有点搞不动了,于是为了对冲经济下行,我国的马车头从出口转向了投资,推出了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这些计划大多都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而长沙的很多产业,恰好满足了这种投资建设的需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就是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这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都是生产工程机械,你也肯定不会陌生,因为我们走到大街上,经常都会看到贴着三一重工或是中联重科标志的挖掘机、混凝土车等。以这两家明星公司为代表,长沙的装备制造业不断开拓着国内市场,频频收购国内外企业,日子过的那是蒸蒸日上,撑起了长沙工业的一片天。据说三一重工在最火的时候,员工超过40万人,客户就拿着砖头在车间外面等着,为什么拿着砖头,因为他们只要看到有挖掘机下了生产线,马上就是一板砖,妥了,这些挖掘机就此变成了残次品,你就说多少钱吧,我赔给你,三一重工的供不应求可见一斑。
图片
中联重科
图片
三一重工挖掘机
2008年,长沙适时提出要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2011年,又提出打造“全世界最大的装备制造基地”。这样的规划,让长沙搭上了中国变身“基建狂魔”的历史列车,享受到了巨大的时代红利。从成都双流机场到武广高铁,从川藏铁路到珠三角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从北京的中国尊到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从你家楼下正在挖的地铁,到隔壁正在进行的拆迁,哪里没有长沙工程机械的身影?甚至在今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万台挖掘机,形成了大数据每天发往长沙,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挖掘机指数”,成为了我国经济运行凉热的风向标。在这个基础建设高歌猛进的年代,长沙敏锐地把握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长沙逆袭的第二个秘诀是,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远远躲开了经济发展的超速。我们知道,在过去十几年间,全国房地产都在狂飙突进,今天一个“楼市四小龙”,明天一个“房价四小虎”,让广大老百姓纷纷陷入焦虑之中。但长沙却没有跟随这个大潮流,虽然它包装出了一个又一个炙手可热的娱乐明星,但普通老百姓的烟火味却十足,脚踏实地的长沙人并不幻想一夜暴富,自然对炒房游戏并不感冒。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长沙的土地供应充足,作为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者,长沙市政府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挤牙膏一般供应土地,同时在供应的土地中,也都大部分都用作住宅建设用地,而不是像某些城市那样,恨不得80%都建成写字楼或是商场或是高新区,然后烂尾在那放着。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长沙销售的住宅商品房面积,平摊到每个人头上,是平均每年2.2平方米,这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银川。
于是就这样,长沙成为全国房价的一个“洼地”,当其他城市都一头扎进房地产生意经,患上严重的土地依赖症的时候,长沙逆势而行、抵住诱惑,没有将自己的发展与房地产捆绑在一起,专业的说法就是,长沙的土地财政依赖度比较低。直到今天,长沙的房价仍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比较靠后,二手房的均价也就是1万块钱上下,1万当然也不便宜,但高低都是比较出来的,大连一万五上下。虽然低房价,并不是吸引人的最主要原因,但它却是留住人实实在在的原因,是人口争夺战的有力武器。目前,高房价已经在明显透支城市的未来,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所谓的“挤压效应”,人才和企业被迫逃离,而没有随大流的长沙,则更有底气把人留住,为经济的进一步腾飞,释放更多的人口红利。长沙这一步走的,确实需要很强的定力和远见。
长沙逆袭的第三个秘诀是,政策相对稳定,通俗说就是:一把手的任期比较长,从2001年到今年2月份,长沙在20年间,只经历过4任市委书记,分别是梅克保、陈润儿、易炼红和胡衡华,平均任期长达5年。有人曾经对900多个市委书记做个统计,最后发现,市委书记的调动是非常频繁的,平均任期只有三年,而在某些地区,十年之内换五六任市委书记也是常事。但问题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一任领导,往往不愿意顺着上一届的思路干下去,你干成了,别人说你吃老本,你要是干不成,别人都给你基础打好了,这不就成酒囊饭袋了么?所以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就成为了家常便饭,城市建设那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长沙的一把手任期长,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战略定位,维护城市规划的稳定性。而且有意思的是,以上说到的四位市委书记,竟然都是湖南人,建设自己的家乡,是不是会更有劲头呢?我也不知道。
另外,如果把视线从长沙市抽离出来,站在湖南省的角度去观察的话,长沙也有着巨大的优势。湖南不像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福建、河北等省,除了省会之外,还有其他的明星城市,从而导致了双核心,甚至三核心的尴尬局面。所以相比于沈阳、广州、福州、济南等省会城市,长沙确实是非常幸运的,只要有资源,湖南省就会优先向长沙倾斜。俗话说得好,平均用力不如独造一极,既然岳阳、常德、郴州等地,资源禀赋都比较一般,湖南省自然会集全省之力发展长沙,只要长沙自己不瞎折腾,量变早晚会累积成质变,要知道湖南省可是拥有7000多万人口,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也算是中等偏上,全省资源都倾斜到一家,长沙再发展不起来,也就没脸见人了,可见这一点,长沙与成都颇为相似。
长沙逆袭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高铁时代。不论是19世纪的水运时代,还是20世纪的海运时代,长沙都是旁观者,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修起了贯穿全国的铁路交通网,但长沙还是在边缘徘徊。不过当高铁时代到来,长沙就有了不一样的故事。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在铁路时代,长沙被遗忘了,但在高铁时代,长沙却成为了三条高铁干线的交汇点,分别是:京港澳通道、沪昆通道和厦渝通道,长沙将一跃成为我国高铁运输的一大节点,拥有比肩武汉和郑州的绝对枢纽地位。所以在过去20年,长沙实现了逆袭,在未来的至少20年间,长沙或许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图片
八纵八横
总结长沙成功的经验,看起来其实并不难,在历史转折的每一次关键节点上,踩准时代的前进方向,然后不瞎折腾、不盲目变道,最终成功上位。治大国如烹小鲜,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此方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当然了还是老话,在把握住时代脉搏的表象之下,我们还不要忘记,长沙腾飞,归根结底,源自于长沙人民的艰苦奋斗、矢志不渝。改变命运、勇敢向前,或许已经写在了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交界处的湖南人民的心中,正如在1925年,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站在橘子洲头所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