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微信群|微信群大全|微信群二维码|微信分享-珍图时光 登录 注册
收录(17307)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个人微信号 > 微营销 > 想“干吃不胖”?一个不花钱的方法(不是运动)

微信扫一扫,添加关注

想“干吃不胖”?一个不花钱的方法(不是运动)

每逢佳节胖三斤,尤其到了秋冬天,老祖宗一句“贴秋膘”,是 ......

微信号:

联系QQ:

145

热度

其他信息

想“干吃不胖”?一个不花钱的方法(不是运动)
  • img

  • 0次点赞

  • 0个收藏

内容详情

每逢佳节胖三斤,尤其到了秋冬天,老祖宗一句“贴秋膘”,是对生活的深入观察。

但总有幸运儿“天生吃不胖”。一句“生来如此”能让其他人气死:投胎真是技术活儿啊。不急!在读“棕色脂肪”的文献后,我发现没有“瘦子基因”的人,也可以逆天改命——“冻一冻”。

冻一冻,就可以让“燃烧脂肪的脂肪”(棕色脂肪)更活跃。只要多20克“活跃的”棕色脂肪,一年就多燃烧掉1.8公斤白色脂肪。

但也不是随便“冻”就可以(别冻坏了),要有科学方法——性急的街坊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提案。

 

要说清楚怎么“干吃不胖”,先看看那些“瘦子基因”的人是怎么回事。

 

 

 

 

吃多就会自动多消耗:“瘦子基因”

 

首先,胖不胖,真不是意志力的事情,基因是决定性因素。

 

瑞典德隆大学的研究院Mats Börjeson在1976年做了一项实验,他招募了40对同卵双胞胎和61对异卵双胞胎,确认了“胖不胖,基因说了算”。我在斯蒂芬·J·居耶内特(Stephan J. Guyenet)的《饥饿大脑:如何聪明地战胜我们暴饮暴食的本能》一书中读到了这个实验,马上就转发给了几个多年来深受体重困扰,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朋友,他们都如释重负——原来是原生家庭的问题!

 

 


那“胖人”和“瘦子”的基因,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同在于这帮“瘦子”总是小动作特别多,你看着他没动,其实人家一直在小火燃烧卡路里,就好像一直有“儿童多动症”。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ames Levine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那些“天生瘦子”有一项特殊技能——“非运动性生热作用”(non-excercise activity themogenesis,简称NEAT)。这个NEAT就是“坐立不安”的高情商表达。

 

这帮有“瘦子基因”的人,只要稍微多吃一点,大脑就会命令身体“下意识地多做‘微动作’”。Levine教授的数据显示,这些“尖屁股、坐不住”(大叔注:我妈形容我爸,我爸也非常瘦)的“瘦子”,在实验安排多吃的日子里抓耳挠腮,每天比那些安静的伙伴多燃烧掉700大卡!

700大卡是多少呢?相当于我这个60公斤的人慢跑了一个12公里!这帮瘦子相当于每天坐着没动,跑了一个mini马拉松。

 

 

嘿,街坊们,不要小看抓耳挠腮啊,孙悟空瘦不是没有原因的。

 

“你说这些有啥用啊?我也不能改造我基因啊!”

别着急,我们哪怕不活动,身体也有一个特殊部分在持续产热耗能——棕色脂肪。

我们下面要说,如何加强它。

 

 

 

 

棕色脂肪,燃烧白色脂肪

 

有没有留意过?小宝宝比大人更不怕冷。别看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总是把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其实小家伙们非常“热”——回到家摘下帽子的时候,常常发现他们大冬天的出了好多汗。(顺便说一句,别捂孩子了,咱们老祖宗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为什么呢?因为小宝宝的“棕色脂肪”特别多,可以占到身体总脂肪量的5%以上。如果你觉得5%不算多的话,成人棕色脂肪的比例只有0.1%。也就是说,这种“燃烧脂肪产生热量的脂肪”,小宝宝是成年人的50倍。

 


棕色脂肪:成年男性少于成年女性,成人远远少于婴儿

 

假设一个成年人体重是55公斤,按女性棕色脂肪比例(0.1%),她拥有的棕色脂肪大概是55克。不要小看这区区55克,只要这些棕色脂肪“活化”了,那每年可以帮你燃烧掉将近5公斤白色脂肪。

 

棕色脂肪为什么能燃烧白色脂肪呢?因为棕色脂肪细胞中有大量的“供暖厂”。

白色脂肪细胞中主要是一颗巨大的脂肪滴(“油珠”),而棕色脂肪里面有大量棕色的“线粒体”(mitochondria)——熟悉我们内容的街坊们大概记得,“线粒体”是细胞的“发电厂”,主要是燃烧脂肪和糖,给细胞提供能量(充好电的蓄电池,ATP,三磷酸腺苷)。

 


白色脂肪细胞、米色脂肪细胞(本文未介绍)和棕色脂肪细胞

 

棕色脂肪细胞拥有“改造的线粒体”。

棕色脂肪细胞不同,它的线粒体单纯就是把脂肪和糖都烧掉,不给细胞供电,但是给全身供热。

身体其他细胞的线粒体是“发电厂”,给细胞供电,不发热。

 

 

这也就是宝宝为什么不怕冷的原因,她/他们身上都自带“供暖厂”啊。

回到咱们说的,想要“干吃不胖”的街坊们,那就把咱们身上的“供暖厂”给启动起来呀,秋冬天身体发热量更大,把大吃大喝进入身体的脂肪和糖,都给烧掉!

 

 

 

 

在17℃的屋子里,每天待2小时

 

既然咱们成年人身体里的棕色脂肪已经不够多了,那就要想办法激活它们,甚至想办法让身体再多产生一点棕色脂肪。

有没有留意过冬泳的大哥大姐?哈尔滨或者俄罗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把游泳池砸开往里咣咣跳,扑腾一阵子浑身发红、雾气蒸腾地出水。他们身上的棕色脂肪比例就远高于普通人,而冬泳这样的运动,就是一个“急性冷暴露”(acute cold exposure)。

别急别急,我不是让你去游冬泳,咱们还有更温和的办法,叫做“短期-温和-冷暴露”(short-term mild cold exposure)——简单来说,就是在17℃的屋子里,每天待2小时。

 

 

 

吉林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上发表了一篇综述,详细说明了“冷暴露”对于棕色脂肪的促进作用,右侧的几个图标说明“短期冷暴露”对于“棕色脂肪的影响”:

 

 

“冷暴露”增加身体能量消耗;
“冷暴露”增加棕色脂肪体积;
“冷暴露”增加棕色脂肪活性;
“冷暴露”增加棕色脂肪消耗血液中的脂肪(甘油三酯)和糖(葡萄糖)。


是不是很好呢?确实很好。
不过我需要向各位街坊们特别指出标题里的玄机,“干吃不胖”,不是“减重”。在吉林大学的这篇综述中,说明了“温和冷暴露”虽然能够增加“棕色脂肪”,增加“热量消耗”,但对于“减重”似乎效果不大。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实际上想起了《饥饿大脑》作者斯蒂芬的描述:

 

在垃圾食品价格低廉、唾手可得的现代社会,大脑会命令我们不停地吃。

 


一个原始人如果有持续的“温和冷暴露”(17℃,每天两小时),他真的会瘦,因为棕色脂肪会燃烧更多热量;但对于一个被非常好吃的卡路里淹没的现代人,活跃棕色脂肪一整天的努力,会轻易地被一个甜甜圈给抵消掉。

所以,如果街坊们想要用“温和冷暴露”的方式来加速自己的减重事业,那么我的建议是:


1. 远离高油高糖又可口的食物,请注意,哪怕高糖高脂,不可口也不会有太大伤害;

2. 每周吃够三十种植物;

3. 吃一点新鲜的发酵食物(比如无糖酸奶、四川泡菜);

4. 秋冬天可以适当地暴露在寒冷之中(以自己能忍受为上限,别逼自己);

5. 早晨锻炼(7点半之前)。

 

注意第五条,早晨锻炼可能对于活化成年人的棕色脂肪有更大的好处,我们后面有机会在说。
(需要特别指出,以上方法对于老人不适用,因为他们的身体已经不适合这种高强度的操作了——冬泳老人除外。)

 

登录

使用微信帐号直接登录,无需注册

X关闭
X关闭
X关闭
X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