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里,我请教过一些人,也带过一些人。
我发现其实厉害的人有些东西是相通的。
最近遇到一些人在“变得更好”这件事上很吃力,尽管想变得更好有很多综合因素,但我还是从中挑了三个我自己觉得挺关键的东西。
今晚的文章可能会比较干。
我们总是强调“努力”,后来我发现不对,我们要做的是“聪明地努力”。
一、试着去真正地思考。
忘记是在哪里听过下面这个例子,让我印象很深刻。
某天你想找个锤子,但四处都找不到。
这时候,你脑子里不断地重复问自己,“锤子在哪锤子在哪”,这算是在“思考”吗?
不算。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叫思考?
“我为什么想找锤子?”——“我想把钉子钉在墙上。”
这时候你会发现一件事,我不一定非要找锤子了,我找一块板砖可不可以?
“我为什么想把钉子钉在墙上?”——“因为墙太空旷了,我想挂一幅画。”
这时候你会发现另一件事,我不一定要钉钉子了,我可以把盆栽挪到墙边,这样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重复问题本身不是思考。
从问题出发去确定自己的目的,再把目的转化成方案,这个过程才算得上思考。
只懂得不断地努力,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你的目的是带领团队获得一场球赛胜利,然后你发现自己水平不够,于是想方设法每天都苦练篮球技术,你很努力,但最后还是输了。
因为对手虽然不会打球,但他们请了一个很牛逼的外援。
你的目的其实只是赢下“一场”比赛,而不是成为一个牛逼的篮球选手。
目的没有确定清楚就开始努力,可能就会问出那句:“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行。为什么别人成功得那么简单?”
别只懂得四处找锤子。
二、认清自己牛逼和垃圾的地方
只想着“掩盖”缺点,是很不聪明、很费力的做法。
我是个记忆力非常差,但理解力还行的人。
但偏偏我是个理科生,理科公式太特么多了,公式都记不住,根本就没办法考试。
后来我做了一件事情,我用理解去代替记忆。
比如物理,我只记住最基本的一级公式,然后一开始考试,我就拿出草稿纸,先推导一遍所有公式。
很蠢对吧?但对我这种记忆力非常差的人而言,这简直是最好的办法。甚至,当别人因为背错公式而连续犯错时,我自己推导的公式准确率其实要高得多。
很搞笑的事情是,我做一道题,选A,发现答案是B。然后我只要盖上答案,下一秒就会斩钉截铁地说,选A!连续错好几遍之后,我只要做对一次,基本就是“完全理解”了这道题的内核。
记忆力差这件事,帮我更好的去消化一道题。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其实事实在心理学上,如果想变得更好,就得先认清自己的性格,是易怒,是温柔,是软弱还是倔强。
认清性格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适应”。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是个社交很费力的人,你觉得这样不好,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去应酬,没取到好结果,自己也很痛苦。
但如果你找一个小伙伴,把社交部分的工作交给更为擅长的他,不是说让你完全不社交,而是这样做的话,你的压力是不是会小很多,你是不是有更多的机会去成长。
甚至如果你是个总结能力很强的人,你是不是可以在一旁听你的小伙伴社交,然后帮他总结,帮他提高?
认清自己垃圾的地方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如果你真的想进步,先克服自欺欺人这件事。
认清自己是懒惰的,认清自己是笨拙的,认清自己是需要别人帮助的。
看见问题才能去解决它。
拿张布盖上去,不小心踩到了,就会掉坑里。
三、不要框柱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会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
但我老实讲,很多人都不够好,所以我们才要变得更好,才要去做拿些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情。
而有的时候一旦你开始做了,就会发现,没那么难。
前阵子团队来了几个新人,故事剧本我们是有一套“规定”的。她告诉我,说如果有个“规定”,有个“限制”,她做不到,写不出来。
我说你是来工作的,做不到就想办法。她说好,然后一个小时后,她就写出来了。
没有那么难,你自己觉得很难而已。
我印象里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有两个人,当我给出同一个方法时,A的态度是:“不是吧,一定要这样吗?我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吗?”
B的态度是:“不是吧,还能这样?我试试。”
因为是同一天里发生的对比,所以我印象太深刻了。
当时我就说,B比A厉害很多,是有原因的。
不框住自己有两个意思,1不要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2不要觉得自己做到了就够了。
最后。
其实每次写这类东西,我都知道,多数人看完之后,生活本来是怎样就还会是怎样。
但我也知道,或许也有些人运气好,因此突然间想通了什么东西。毕竟曾经的我也是因为别人的一个小小的观点,然后生活开始翻天覆地。
(好吧我承认是张荆棘哈哈哈,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以上,就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