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测的非理性》里,第一章有句话很有意思——
“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才知道自己要什么。”
想买球拍,不知道哪款好,看到了职业选手都用这个牌子,于是明白要选这个;看到网上的化妆品介绍层出不穷,直到博主告诉你油皮用哪个黄皮用什么,你才下了单;甚至连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不清楚的,看到了外界的生活,才觉得,噢,好像日子可以这样过。
这是人非理性的一面。
因为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把看到的当做了参照。
最近不是很多人说躺平啊,不幸福什么的嘛,很多人提到原因是工资,房价,内卷之类的。
我提另一个新的角度吧。
调查中,人们常常觉得,决定自己是否幸福的最大因素是“生活环境”。
觉得工作,薪水,学习成绩等生活环境,占自己是否幸福的很大一部分,对不对?
但在研究里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在过去20年里,有几百项研究证实了生活环境在人们的幸福感里起到的作用是最小的。
甚至如果把经济成功这一项列得很靠前,更容易抑郁和焦虑。
OK,我们当然可以把这嗤之以鼻,笑一笑就过去。
我只是提一个可能性,再由这个可能性,讲回在《可预测的非理性》里提到的另一个故事。
一个老员工很气愤地找主管辞职,原因是觉得工资太低了。
主管:“你来多久了?”
员工:“三年。”
主管:“一开始的预期是多少?现在拿多少?”
员工:“一开始希望三年能拿15W,现在是25W。”
主管:“那为什么你还觉得工资太低了?”
员工:“……因为周围几个同事能力并不比我高,但他们拿的是26W。”
这一小节的标题是“富人嫉妒比他更富有的人”。甚至为了佐证这种心态,提到了93年美国证券强制要求公司高管公开薪酬,希望以此遏制高管飞涨的薪资。结果公开后,高管们互相攀比,一涨再涨,翻了三倍。
再回想一开头我们说了什么?
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才知道自己要什么。
其实我更喜欢把这句话修改一下。
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才误以为自己必须得得到什么。
我知道多数人还是会笑一笑,但如果焦虑万分的你可以稍微停下来想想,你到底在急什么,你在难受什么,你是真的很迫切,还是因为周围人有了你没有的东西,于是你觉得自己也应该有,然后变得迫切。
可以想一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