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明早飞首尔,这将是我第一次去韩国,赶在新年之前先偷偷给自己三天假期,不负责任地把同事晾在一边,也势必要在此之前完成推文的写作。哈哈哈哈哈。
几乎整个冬天我都在北京,我这个人挺怕冬天的,冷,冷起来整个人真的容易坏掉,非常轻易就能厌世。北方的冬天绿色很少,这恐怕是一个原因。所以偶尔能出差去南方之类的,我都深感幸运。比如不久前去深圳,一落地我就大型感叹:“这也太舒服了吧!”“我的天啊南方怎么这么舒适!”“救命啦我不想回家啦!”
但其实还是会回去。按理说北京也没逼我非得在这,一时想不出它怎么就欢迎我了。记忆在匆匆滚过的日子间生根发芽,在刚刚度过的圣诞里,我把自己塞在这些年来北京的好朋友中间,忽而感叹:原来我能遇到这样一帮人,有的人我认识五年了,但像秦岭这种,已经七年了。
——我来北京已经七年了。
最近我们跟 vivo 合作了一支有意义的短片。在我生活的城市北京,用 vivo X30系列潜望式超远摄去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北漂几年,无论干嘛,也还是有些漂感。北京会给远处的每个人的故事标记上不同的符号,走近看,总有一个破折号指向故事的下一篇。
北京 Beijing
姜思达
我对北京的全部概念,必然是无法在两分钟的片子内讲清楚的。倒也是不必讲清楚,也未必能讲清楚——这个故事还在不断书写,是一份份外卖,一沓沓行程单,一次次搬家拼凑出来的。其实我们能拥有的从来不是全貌,从来不是人类共享的一切高大上,而是角落,是碎片,是零落的晶体。
没有被轧过的马路并不曾有意义,没有进过的餐厅也只是一个沉默的招牌,没有说过话的朋友不是朋友,没有分过手的出租屋不会诞生诗歌。
这城市会用一种非常个人的方式徐徐展开,你会在这张城市版图里,找到非常多独属于自己的角落。人是一种会建造的动物,人会盖房子,人也会在心里盖房子。人会在心里连接街道,粉刷墙面,栽种玫瑰,喝茶饮酒,跳舞恸哭。这些角落,属于心灵世界。它跟百科里的写作毫无关系,也不必与任何人产生关系。
同样走近自己城市的还有李诞和海龟先生乐队。不过在看他们片子之前,我们先看点别的。因为这次除了视频拍摄,「思达帕特」还联合 vivo X30系列 发起了“每个角落,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拍摄活动。
我们收到了很多大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自己与城市的叙述。我们只能选择有限的放出。那我们开始吧——
开启音轨,穿入城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海 Shanghai
故事作者:西西
我拍下过非常多上海高楼耸入云中,黄浦江在夜色中流入天际的庞大景象。
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拍这座大城市的小角落里的细碎生活。晴朗天气里挂在晾衣绳上的白衬衫随风飘着,每天下午弄堂口准时闲坐一位老奶奶,公园里望着草坪坐在轮椅上的爷爷,菜市场小贩总是把剩下的鱼头内脏留给一位照料流浪猫的大叔……城市全景因为每个角落里的故事变得更有温度。
当我看到灯火下的静安寺,我看到的是2500万个努力的生命,正在让这座城市闪闪发光。我经过这些生命的时候,我认出他们的面庞,我记录那一刻,这就是我的故事,我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滑动阅读完整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哥华 Vancouver
故事作者:haaaah
这里作为移民城市的特性,让我这个少有归属感的人在这里找到了更多的归属感,因为这是一座没有归属感的城市。讲出来很奇怪,但就是这样。走在人流里,让我觉得机械化得被融入,这股来自世界各地人们沉默欢呼的大潮。世界太安静了,街上仿佛喧闹着人类的末日,世界又经常那么拥挤,让你的人格和思想无处安放。这是一个新世界,新得让人群摸不着方向,这又是一个旧世界,旧得让大家在各自的标签里秩序井然。
更多的时候,我呆在一个安静的时间线上,住的地方附近一个公园,有很多人来遛狗。我经常和朋友在这儿聊大天儿,有一回朋友突然握紧了我的手,我问怎么了,丫说刚才不小心碰到狗屎了。这是我第一次找到工作的地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亲吻;第一次躺在草地上肆无忌惮的妄想;第一次看到云彩在余晖时变成碎片;第一次间接碰到了狗屎。
我困陷,这种感觉很直接,拍在脸上。我想我是感谢这一切的,我是喜欢这一切的,我觉得我终于超越的一个标签似的人格,我第一次恍惚看到了我,我偶尔成为了我。这些寂寞和纯粹的东西渐渐变成了羽毛式的东西,给了我离开我的自由。
△滑动阅读完整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长沙 Changsha
故事作者:沐枍
我在长沙。这里美食让人眼花缭乱,所以作为吃货的我幸福感爆棚,哪怕为了短暂的味蕾满足,我也会每天元气满满!我来自小城市,对大城市的一切,都充满期待,尤其是,想亲眼看看大城市的夜景是什么样的。
究竟是怎样的繁华,怎样的光彩夺目?后来,站上高塔俯瞰整个城市的时候,我懂了,也被震撼了。
看着仿佛近在咫尺的这满眼流光, 我突然想到两句话: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是谁将你囿于厨房与爱,却怪你不懂星辰大海。
很美,却也很破坏气氛。
我不喜欢坐地铁,拥挤,空气不自由。所以每天等公交。车站对面是一面文化墙,刻着浮雕,墙的后面躲藏着一座座独栋房屋。相比于中心地带高耸入云、千篇一律的建筑,它真的很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缓解视觉疲劳,给我的内心带来片刻宁静。
盯着这面墙,我会放松大脑和心情。然后瞧它背后的房屋,想着里面会住了一个怎样的人家,大概是一个四口之家?温柔的妈妈,幽默的父亲,胆子大的哥哥,古灵精怪的妹妹,他们可以相伴读书聊天,也可以一起出门探险……
然后每次想到精彩之处,我的362路公交就来了。
△滑动阅读完整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米兰 Milan
故事作者:张素素 | Susu
住在米兰3年了,所有那些关于这座城市的代名词,时尚、设计似乎都与真实的生活无关。我喜欢这座城市的许多,她安静平和。但像我一样来海外的人,压力大概来自于学业吧,想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总会使我疲惫。
你知道吗,如果想站到城市的最高点,看这个城市很难。因为有个传闻(在意大利留学人都知道):登高的学生无法毕业。所以到了毕业那天,我才敢一个人爬上市中心教堂的顶部。当我到达时发现,那些屋顶的神像都在守护这座城市。
我家有一个阳台,是从坡屋顶打开的落地窗。在那里看不到路面,但偶尔可以看到对面的人在晾衣服或者浇花,会羡慕他们奢华版的屋顶花园,我的阳台上真的是什么都养不活。平日在家,我最喜欢坐在阳台上等看太阳满满落下,如果在夏天,我会一直坐到晚上,就听着留下有轨电车路过的声音。下雨天阳台会积水,有时候还会落进屋子里,这个角落拉近了我和这座城市的关系。我想要看到每时每刻她的样子,她的样子,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这大概就是我和这所城市的故事。
△滑动阅读完整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成都 Chengdu
故事作者:远惘
我在成都,读大学,离家1600千米。我来之前,人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很宜居的城市,但真正到达这里,我的感受是陌生疏离,甚至危险的。无论是学习、生活,甚至生病,我都是一个人。
平安夜那天,口语班有一个分享会。一个哥哥分享:“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要做事,就要趁早”。他让我觉得自己这半年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这张照片中的两个人:一个行色匆匆的男生,一个只有模糊影子的女孩。
男孩是画中的,而女孩,是在我按下快门的时候突然入镜的。
整理相册时我发现了这张照片,我突然想让自己像这个女孩出现在这副画中一样,出现在成都的某个角落。我要做出一番事情,在这里留下我的痕迹;我要拥有很好的生活,在天府之都。这座城市从不缺少车水马龙,光怪陆离。而我,会像倏忽而过的影子,在这里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我相信自己以后会有很好的生活,相信自己值得很好的未来。但这样的环境,却让我有些慌张。所以我迫切地,近乎执拗地,要去做事,去为自己的未来沉淀自己,我想通过这样,让我感觉我的脚下是有东西在的,而不是空的;让我感觉我能听到前面的声音,而不是一片茫茫。
—— 来自17岁的远惘
△滑动阅读完整故事
图片
“远处是城市的刻板印象,是宏观的难处,放⼤后是幸福、努⼒的城市个体”。
接下来我们看看海龟先生乐队、李诞,如何在远处看自己的城市,和如何放大城市角落的——
成都 Chengdu
海龟先生
大家都羡慕成都人,甚至连整个川渝也一并羡慕了。有特色,有调性,好吃,且据说更闲——这一切都如此迷人。这里生长出一切似乎都不违和,海龟先生面对一碗抄手也突兀有趣。
我因为工作去过三五次成都。这里最违和的可能就是我们这些,因为出差或旅行短暂停留的外地人。我们赶着工作、赶着前往下一个景区、赶着去探另一家火锅,我们到了最不“赶”的成都,却一直在赶。我们以为闲适就是慵懒拖沓,我们以为贪玩就是万物丧志。
当海龟先生带我们用 vivo X30系列放大60倍,我们才有机会看见——停下,不是真正的止步,那是成都人自己的节奏。玩转休息的艺术,才更懂得如何拼搏。
片子看得我更想什么时候好好去呆一呆,毕竟这座城市火红的印象还是要亲自去探个究竟的。苦闷的人也要去成都,像海龟先生一样,去惬意里寻找生活的灵感。希望我们都得到欢迎,以及大熊猫的欢迎。
/
上海 Shanghai
李诞
李诞,老朋友了。有一点挺像的,就是他来自内蒙古,身在上海;我来自黑龙江,身在北京。总之都是天寒地冻的欠发达地区之子,前往大都会寻梦的那款。我今年有一晚坐在外滩边吹风。游客自然是很多,我也懒得武装自己,就大剌剌地一坐,当然也在美美拍。边上两个南美人在快乐调情,我一个旁观者都跟着高兴。去得多了,也会喜欢上。那些法国梧桐就还挺那个的。
李诞在片子里说,上海的精致舒适下藏着很多不舒适。我认识很多上海的朋友,确实跟片子里一样的“折腾”,但我倒是觉得这种折腾反而才是他们的一种舒适。上海人的折腾造就上海的舒适,上海的舒适让这儿的人愿意去折腾。这就是这座城市的魔力。
“远处看是城市的刻板印象”这句话特别适合上海,但当你用 vivo X30系列放大60倍再看,每一个上海人都像一颗机械表芯内的精致齿轮,每一次转动都留下“咔哒”一声。就还挺那个的。
/
图片
在开篇我吐槽了北京那么多。
我斗胆相信:如果曾经不是来北京,是另一座城市,我也大概会对它有一种依恋,会试图把自己当作这座城市的新公民,非常自来熟地去爱它。
我已经来北京七年了。北京给了我各种标点符号,却一直破折向前。破折号,是望远镜,是鱼竿,是一架梯子,一束激光。走走,停停,始终看看。我在这里。我爱这城,这城爱我。
/
每一处不同的角落,组成一座城市,组成我们对城市的印象。
城市太过庞然,我们的注意力很难看向别处,因而忽视身边那些细碎的美好与不美好,即便我们身处其中。我们缺少放大的契机和勇气。
放大后的城市,我们看见每一个角落,都是不一样的世界。那里有努力幸福的个体,我们属于这城市,这城市同样属于我们。
希望看到过这次征集和推送的大家,能够在接下来与城市,与自己相处的时光,记得用 vivo X30系列 的60倍超级变焦,及时放大和记录下每一个细碎的、动人的瞬间。拉近与城市的距离,探索城市的小角落,发现城市更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