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原本的标题,是编辑阿信从近来粉丝评论里找到的一句——他们说我的眼睛里没有光了。我看到这句话时,非常难过。开始反思,我的光去哪儿了。
然后就在下文视频里和粉丝打视频call,姐们儿上来就一句:“请问谁的眼睛里有光啊?!!!灯泡吗还有光??姜思达你不要听那些!!!”
给我整得,从影棚回家的一路,特别想哭。就觉得,啊呀,原来外界对于我的看待和评价,可以这么复杂。就哪怕是关心,关心的方法也很多,角度也可以这么不一样。像是对节目提意见,那个意见的含金量也差很远。到最后,我可能还是选择些想听的话,听听罢了。也逐渐降低了自己的耻感。
图片
我的工作尤其要面对外界的摩擦。节目当然需要观众检验,但当观众试图提出专业性建议的时候我会很本能地觉得“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是专业的”;而有的声音我又很需要,就毕竟不是一个纯自恋人格。每天很晚睡觉真的不是因为实体工作到多晚,而是检索这些声音,内化,就是需要精力和时间。到目前为止,我的结论是:快乐为大。接受令你快乐的建议——这里面当然包含有用的建议。而那些一上来就意在击垮你情绪的声音,让它们直接 get out 即可。谁也别跟谁俩。
做自己也不是每时每刻就全世界都得围着老子转。很多不需要做自己的时候,努力做自己反倒是令人生厌的。这时候喊口号也没有什么用,该怂,该低头,该按部就班的时候,一定有其“该”的理由。作为一个理性人这件事也得想清楚。很多年轻人没有意识到,单靠自己并不能成事。
所谓成事是一个 big dream,你的 big dream 是必然有别人参与的——与你同盟的人,认同你价值观的人,能帮助你的人,能带领你的人。至于是“听从”、“听取”还是“妥协”,往往都是些态度用词,或者是一个立场问题。别人觉得你在妥协,只有你自己知道不是,就尽量排除这种打压内心的话语。别人觉得你得听取,你觉得自己是在妥协,也就不用自怨自艾把自己整得极其委屈。真正的做自己,不是始终姿态诡异,而是特别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干——它跟表现出来你对待世界的姿势是不一样的。纹身抽烟喝酒也见得就是做自己了,有可能是他身边的朋友都是这么做的他要融入。如果你戴个 nerdy 框镜背个书包也依旧能在夜场里大蹦特跳地,我反而觉得你内心有点东西。大意是这样。
回到前文,说我眼睛里有没有光这件事。
我可能是老了,不比上学的当初了,眼袋和黑眼圈这个事儿我真的是抵挡不了。又或者觉得它们是一个功勋章,是你知道你熬的这些夜,是你在追梦罢了。最土的最实际。你用心灵的光去换眼睛里的光,这波恐怕不亏。疲态是我的常态,这件事换谁都一样嘛。做节目开花店写公众号站台参加必要的社交每年几十次出差,换谁能发光?有的时候打了粉底画了眼影,也是一个绝代美神。其实就是看自己想不想搞,是想把精力用在塑造自己的华丽形象还是内心愉悦上。两者兼得在财务自由前基本不用考虑,顶多是一个一三五二四六的关系。换句话说我已经放弃了在社交网络上展示完美生活的社交诉求,懒得修图滤镜,懒得在痘印上做文章,这可能在很多人的眼光里是“放飞自我”(“放弃自我”的美称),但回顾第四自然段,这种声音我觉得极其无趣。总有人接受不了美颜前的自己,im not one of them。
但也有很多人说,光不光的跟年龄和黑眼圈都没关系。
是你没有以前“敢”,以前的你敢发表这敢发表那,现在不是了。挺冤的,2019年是我完全开启内心世界,接受与世界直接碰撞的一年。接受碰撞跟主动碰撞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区别还是很大的。如果这件事仔细摊开讲,还是能讲挺多的。毕竟人也不小了,对待世界的方式也有理由成熟起来。其实不完全只是“我想要的被阻碍”“我的声音不被听见”“我很懒又不能懒”之类的传统问题,里面其实还有若干细分,比如“敢想的和理应的之间的矛盾”、“宜人性和做自己之间的矛盾”、“善良和坚持之间的矛盾”、“快乐生活和接受批评之间的矛盾”。
就从最后一个说起。快乐生活和接受批评肯定是矛盾的。人的心脏没有那么大,把自己当作一个完全的海绵是不可能的行为。我们从这些意见中如何剥离出“对自己有用”、“对自己好”、“温水煮青蛙”、“纯自虐”真的是一个慢工细活。
如果因为我不跟你吵了,把碰撞内化了,你就说我不敢了,说我没光了。我只能说大家把“敢”看的太简单了。我不否认,“敢说敢吵敢怼”有它自有的魅力。但魅力也是有很多种,比如敢想但你不说。就很有成熟的魅力。
只能说我在往这个方向努呢吧。这次跟联想合作的视频里,我说:“面上冷酷到底,内心热闹非凡。”也太好了,以前的我很难说出这样的话。虽然以前的我内心也热闹,但我也会用面上的热闹来武装自己。现在敢想的,做成了一部分才发现,踏踏实实干就行。也有光。
在视频里,我还说了:“在一个敢想之人面前,路都是准备好的。去狂奔,去高歌,去做梦。”真的也太好了,这没光吗?我们看看视频,到底有没有光——
联想这句“敢想的,都能成”。送给跟我视频 call 的人,也送给没跟我视频 call 的人。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人。
联想从没执着于追求“发光”,把所有“敢想”都付诸行动。所以联想才能说出一句像“敢想的,都能成“。这么“敢”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成熟品牌经过实践传递给大家的价值。“敢”在心中,把这股劲儿,用在想上,用在做上。
联想在我们目光之外,一直都做着敢想的事。
图片
联想在智慧医疗领域敢想,联想 HoloTable 将交互式全息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辅助医生规划最终的手术方案;联想在智慧教育领域敢想,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云课堂系统,让教育资源尽可能更有效的平等分配;联想在商飞领域同样敢想,用AR技术助力中国大飞机制造,实现大飞机的检查与维修……(你去看看「联想集团」公众号看看就知道这些有多敢想)
联想的敢想不只是想法,而是行动的起点。联想从敢想开始,让智能科技离生活更近,也让科技不断前行。“感谢过去,敢想未来”是联想35周年的主题,这句勇敢的话,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鼓励和祝福。我希望大家都能敢想,更希望大家都能成。
对了,关于那个光,我还要说——
想来我是未曾放弃过自我的。我最珍视的恐怕就是自我。
它会一定程度上显示在我对自己事业的苛刻,和对自己衣着的珍爱上。敢想的,都能成。成为一个不错的内容人,成为一个不错的花店老板,成为一个非常美的美神。
这是我大剌剌的愿望,我也不会在愿望面前低头呢喃。事儿一点点干,路一点点走。反正会经历什么走过了才知道,走过的也都明白。还是那句话,我越做事越觉得同行牛b——也只有到了一个领域真实地去执行,才能依稀看出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曾境况惨烈。在这个路上,你可以欺骗全世界,但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莫问前程”太过装b,你不仅要问前程,还要日问前程三百次,去审看,去修正,去检讨,和时不时地鼓励自己。你要想前程,去把它当作一次期末考试去搞定。你要敢想——你只有在那个前程的面前,才知道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该做的自己。
什么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