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出“厌恶”的判断都是下意识的被意识形态控制
只能体现出他们毫无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盲目的自信。
本质上高晓松和金星没什么区别
透着一股视野窄的优越感
图片
鸡汤营销:近来高晓松的自我消费带来的尴尬癌
不想给大家放音乐了。MV已经不能用令人尴尬来形容了。
图片
“因为他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和表达都在相互印证他的阶级局限,说白了就是没有人性没有关怀的,利用高尚进行刻薄。”
最近看奇葩说突然觉得这一季高晓松显得无比招人讨厌,每次看他最后收尾,他不是吊书袋就是在宇宙中心呼唤柏拉图和孔子,这种情况以前在辩论圈叫做“打价值辩”,一般这种人都是四辩,要么拥有很高的人格魅力,要么肉麻得招人讨厌
图片
比如这是第七场,讨论颜值的时候,突然间他蹦出来说大家太狭隘太软弱。要知道他当年出道的时候也是挺帅的,而中年之后拥有除了颜值的一切让他肥头大耳油水尽收,他当然不需要颜值了。另外他说自己的女人们都觉得很满意,是因为他们都恋父啊亲爱的。你就该长得像老头啊。
当然观众们的厌恶的发生都是在听了他给许巍写的歌和看了他在我是歌手的高调亮相之后,逐渐升温的。以下是车祸现场。
图片
特权阶层与达尔文主义让屌丝和美女前仆后继
之前对高晓松的不喜欢在于,他总在节目里说一些很雄辩的例子,这些例子的本质上就是阶层固定论,就是达尔文主义。他是一个非常认可阶层、贵族、某种崇高的(在当代没有阶层基础无法实现的)理想的人。
他的雄辩之所以让大家觉得比金星强,是因为金星是一个变性之后只成为一个传统女人的普通人,她每次的雄辩都是基于她过往经历的坚韧力量,你说不出来她不对,但基本有一些现代性的人,都不太会认同她,因为她非常认同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十分落后,更是持续的用传统方式维持人际关系的。但她的道理如果不挑剔,在这个社会,还算行之有效。
但是高晓松会得到无比多的认同,是因为他用知识包装自己。比如他似乎随时侧漏出一种“复兴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美国式自由”“知识分子的崇高关怀”“能者享受特权天经地义”等等,说白了就是一副特权阶层坐享其成的样子,但是大众纷纷认同,是因为在观看和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投射和代入。每个有点能力又自大的屌丝都想有朝一日成为高晓松,中年,单身,曾有无数风月和少女娇妻,现在又坐拥阿里音乐,感觉就像姜文说的“站着把钱给挣了”。但是高晓松鼓吹的这些价值,却是没有他的条件,根本就无法实现一套路数。
细细想来,高晓松的狭隘和金星的狭隘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狭隘的,只是不同方面。
这种情况特别像西班牙侵略者刚登录美洲的时候,侵略者们觉得土著一定无组织无纪律,决定用诈骗的方式夺取政权;而土著们则打下一个白人士兵然后把他在海边焚烧了,看看他是不是烧不起来,因为土著觉得白人可能是神。
这两种愚蠢虽然方向不一样,但是蠢的程度,一模一样。
旧时代知识贵族与碎片化时代衔接无能
当然高晓松的阶层局限难以摆脱也是没有办法的,他家境优渥,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族应该是从民国就开始从事科研。所以他从小熏出来的知识贵族感毋庸置疑。当然他自己也很优秀。四中,清华,退学去学电影,然后还得过国外电影节的奖。而且其实他从2009年开始从商之后,人们就本应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去看待他,这样就宽容多了。但是现在人们普遍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反感,也跟对他的期待有关系。
图片
高晓松的诗和远方年代,是80年代,那时候他是以一个校园理想,以一个文化上的乌托邦的形象出现和风行的。
那时候他们的狂妄看起来和今天,确实完全不一样。
80年代的人相信他们能改变世界,相信人心,相信理想。那时候的音乐很容易干净和有力量。因为要处理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不是说浮于表面,而是结构和过度的症状十分明显。狂欢、反抗、高尚、献身的精神真的能够引领人心。
这几天奇葩说讨论了一个“谁去当烈士”的问题,黄执中说了一个“选有儿子的那个科学家去献身拯救地球,会导致我们制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特权而让他的后人无法承担”的观点,高晓松立刻情感上无法接受,试图说了一堆话来匡正选手们的道德底线。
后来马东和蔡康永都过来救场,就是因为高晓松给黄执中的观点扣了很多“邪恶”的帽子。而且这个问题其实讨论下去就是一个违禁的题目。
就是一个“特权使人邪恶”的命题。我们看看历史也知道到底谁说的是对的了。而如果我们不用邪恶,而用高尚的反义词来替代,就是“特权使人落后、平庸、自私、龌龊”。
以前的特权或许仅仅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特权,但现在这个时代,文化的特权不仅带来经济和政治的利益,更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但我们看看高晓松难道不是一个80年代的后人么,他难道不是正在娱乐圈享受他的过去带给他无限的特权的这样的一个人么?他甚至享受他现在作为意见领袖高人一等的感觉。而他裹挟的过去时代的正义、道德、高尚的旗帜,到现在的时代不过是一碗饭后鸡汤。
现在真的不是这样一个时代。生活的碎片化,小范围的社群,生活方式的多元,和社会成规模的集体冷漠。音乐早已走向一个私人化,无法集合群体认同的一个趋势。这和我们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有着非常清楚的联系,人们在以各种方式使用音乐,但有多少人把现在的音乐看得和80年代一样重要,或者用80年代的思维逻辑来做音乐?所以最后出来的作品就是生活不止苟且这样的拼凑。现在想要触及真正超越生活的意义,要做出很多判断和努力,不是举一举旗帜就好了。
音乐人、创作者该如何有效生产意义?
在这样气质泛滥,公关泛滥,谎言泛滥,自恋泛滥的时代。清晰的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前阵子中国之星卷起的一系列不满都在时间里消磨殆尽了,和崔健这样把抵抗性力量收编进主流然后批量生产的“叛徒”相比,高晓松好像显得特别有诗和远方。动不动说什么都要关关雎鸠,举得例子却都是初中语文必备古诗词和成语故事。但这些诗和远方我们分析看来不过是固有阶层维系特权的舒适的一种工具罢了。
那么这样的高晓松到底能为中国的音乐再做出什么贡献?
从他最近的表现上除了鼓吹,我们看不到任何有意义的成分。
如果说所有的大众文化作品,或者说大众文化都是在主流和反抗力量纠葛战斗的场所,一个有所谓摇滚精神,所谓反抗精神的创作者,该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作品的意义在现在,此时此刻,会发生什么意义吧。
而在高晓松出席的活动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他亲自在消费80年代,亲自在卖弄情怀。他在这样一个把他捧高的年代里变得无比落后恶心和自我垂怜。
我们再来看看阿里音乐要做什么。就是互联网和资本啊。所以现在高晓松能够为音乐贡献的力量,并不比马云多多少,在商业化上他确实有所贡献,但对于中国音乐的“远方”,想来现在默默无闻苟延残喘的乐手们,可能会比他了解的更多些。我没有否认他曾在特殊的年代做过特殊的贡献,他有自己的见识和才华,但在现在这个裂变的如此迅速的时代,他确实显得后劲不足。但好歹他还留存那么一点点,“虽然我不认同你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姿态”,不然他马上就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外行,更会让人们因喝了鸡汤遗忘了八十年代。
总之,把自己熬成鸡汤,总不能是一个解决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