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喜剧里,总是有一个丑角,妙语连珠,逗观众用的。《威尼斯商人》中是葛莱西安诺,《第十二夜》中是小丑。
不仅丑角,几乎所有正面角色都带有某种幽默感。
葛:只有干牛舌和没人要的老处女,才是应该沉默的。
女仆:“您说哪位法国贵族勒·滂先生怎样?”
鲍西娅:“既然上帝造他下来,就算他是个人吧。……”
莎士比亚的喜剧偏好:喜事成双,和化险为夷。
台词夸张,调子起得高,但凡厄讯,就是“这信里写的,是自有纸墨以来最悲惨的字句”,沦落不幸,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是“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
也会引出警言妙句:
魔鬼也会引证《圣经》上的话为自己辩护哩!
他会迟到真是件怪事,因为恋人们总是赶在时钟的前面的。
女人大胆奔放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鲍西娅:顶可恼的是您这一双眼睛,它们已经瞧透了我的心,把我分成两半:半个我是您的,还有那半个也是您的——不,我的意思是说那半个我是我的,可是既然是我的,也就是您的,所以整个儿的我都是您的……我说得太啰嗦了,可是我的目的是要尽量拖延时间,不放您马上就去选择。
巴萨尼奥:让我选吧;我现在这样提心吊胆,才像给人拷问一样受罪呢。
人总爱把好听的往自己身上揽——以后我们可以这样夸赞肤色黝黑的朋友……
摩洛哥亲王:不要因为我的肤色而憎恶我;我是骄阳的近邻,我这一身黝黑的制服,便是它的威焰的赐予。
图片
用大段的心理展开,人物的自我斗争,
一句接一句,淌水一样出来
咱们主要聊聊《威尼斯商人》吧。挺有名的故事,安东尼奥替好友巴萨尼奥借了犹太人夏洛克的债,助力巴讨媳妇。安破产,按照契约,合该割下一磅肉,巴的新婚妻子足智多谋男扮女装,扮成法官化险为夷。犹太人,得到了教训。
对,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价值观。
朗斯洛特(夏洛克的逃跑的仆人):我要是再继续服侍这个犹太人,连我自己都要变做犹太人了。
“要是她的父亲那个犹太人有一天会上天堂,那一定因为上帝看在他善良的女儿面上特别开恩;厄运再也不敢侵犯她,除非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奸诈的犹太人。”
连法官问起来,都说“哪一个是那商人,哪一个是犹太人?”
夏洛克说:
这是致富的妙法,上帝也祝福他;只要不是偷窃,会打算盘总是好事。
图片
没毛病,对不对。
可能他不够义气,“没有仁慈”,但是在法律上他是无罪的。
安东尼奥破产,没法还夏洛克的债,甘愿受罚,倒是有苏格拉底的精神:
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倚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而在「正义」得到了伸张以后,安东尼奥提出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他接受了这样的恩典,必须立刻改信基督教;第二,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生命他死了以后,他的全部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
客观的英国人布拉迈尔斯说:它要求我们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犹太高利贷者是受基督徒蔑视的合适对象;如果他女儿和基督徒情人私奔,并拿走她父亲的钱包,她将因为这两点而受到恭喜。
是实情。
学者范存忠说,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是反犹宣传。相反,他为受到迫害的犹太族说了许多话。夏洛克犯了高利贷者的一切罪过哦,但是,“别人对他犯的罪过比他犯的罪过更多”。他怨恨基督教商人是有道理的……
我觉得,实在也没必要为大家心目中的「莎翁」洗白。他讽刺得,是理直气壮的,何须曲里拐弯地说出一个“为犹太族说话”。
诗人海涅是犹太人,他对这部剧的观点,自不必说。他把《威尼斯商人》列作悲剧。而在他眼中,破产的安东尼奥万念俱灰、软弱无力,巴萨尼奥,是个“傍富婆的”。“莎士比亚对基
督教是竭尽讽刺之能事了。”
解读是门大学问。
在豆瓣上,一条短评:
Winterreise:因为去看戏剧猜刚刚读了这本书。今天兰心大剧院的《威尼斯商人》算是给夏洛克翻案了,满满都是对他所遭受的歧视、侮辱以及最终惩罚的同情,对基督徒、本邦人的控诉,对背叛他的女儿的嘲讽,是个伟岸、虔诚、燃烧着(正义的)怒火的悲剧形象。
Wowwww!
以及,朱生豪翻译得真好……
把古英语,或者信函,翻译成文言文这种巧妙的形式,或从朱氏而起吧。
能把参差的英文,译成过渡换场的诗句。
此去今宵应少睡,长留魂魄系相思。
又或者;
富贵催人生发白,布衣蔬食易长年。
图片
顺带一提,由于某英剧的中毒影响,看到“夏洛克”三个字的时候,总是有奇特的违和感……对这个人也讨厌不起来(诶呀)。查了一下, 其实,SHYLOCK和SHERLOCK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其实应该翻译为“歇洛克”,这也是许多老版福尔摩斯的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