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今天一大早整个朋友圈都被「18岁的我」给刷屏了,事实上,这是因为最后一批90后,即 1999 年 12 月 31 日出生的人即将过完他们的 18 岁生日,至此,所有的 90 后都将成年,一个年代即将过去,属于 00 后的时代的人们粉墨登场。
所以这是一场 90 后的祭奠与狂欢,通过在朋友圈展示自己往昔青春与叛逆的照片,告诉自己,这是属于自己的青春时光,对那些在大多数已经跨入社会,已经工作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种释放,是一种仍然对往日时光的不舍与怀念。可是这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因为时间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即将跨入另一个领域,那些充满纯真与欢笑的日子已经是另一帮人的了。
没错,我们不再年少了。
看上去,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90 后最大的已经 27 岁了,也即将三十而立,我们这一代也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在各个行业,各个层面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这一代也即将掌握这个社会的话语权,我们也可能有机会对 00 后的各种表现评头论足了。
于是我们知道,我们终将成为他们,而这个社会也像是这么运转的。但 90 后不一样,他们伴随了很多的社会的新意识的萌生,对事物,对人生的认知同 80 后,70 后这些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他们来讲,这样的日子对其尤为重要。
对于我的读者而言,其中的大多数不乏是 90 后,这些人应该知道,有些日子我们都很怀念,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成年了,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些日子的怀念与珍惜。而且人越长大,越会发现,当你处在一个另一个环境中时,你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就像已经工作的人再想要回到学生时代,那也是很难的。
我记得,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我们走近陌生又熟悉的校门,重新走过上学时的那条路,突然发现,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了,我们再来的时候已经是另一个身份,我们现在很难理解到现在的学生的心态了。走到当时大家奋战多少个日夜朝夕共处的教室,里面的摆设还是大同小异,只是人已经不是当时的人了。学生见了我们,也是一般诧异,我们也面面相觑,略感尴尬,大家都默不作声,转身走了。
毕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我们有的或许已经工作,有的已经继续深造,至少在心态上,我们已经不再是那群每日只关心距离高考的时日和自己成绩的学生了。我们有我们所担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再去重新回到那个时候,体会那时的心情。虽身处境中,却神游境外,不免令人唏嘘。
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慢慢了解到,人生其实就是个相聚再离开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一群人,相处一段时间,然后各自又朝不同的方向奔去。很多时候,人和事是强求不得的,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要感谢这些人,感谢缘分的相聚,也应该享受相聚所带来的快乐与感动。如果我们终将要分离,那么就相互到声珍重,愿各自都安好。
我们这一群 90 后,从小到大似乎都被人操碎了心,可我们却活得比他们明白许多,我们个性独立,知道不盲从,不轻信,我们有创造力,有前瞻性,在很多事情上都比前一辈有更高的胆识。我相信,这一代人一定能创造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与父辈有着不同的见解,他们似乎也并不理解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听话,是他们对于我们的要求。而这又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当一个人用听话来作为控制他人自主意识的借口时,这对于他来讲是多么讽刺的事情呢!很不幸的是,当我看到昔日的同学跟随在老父亲的身后,亦步亦趋,连说话的声音神态都一样时,我不禁感到震惊,继而感到悲伤,因为不管父辈是优秀还是平庸,他们都没有权力将另一个人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像个傀儡一样。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90 后恰恰是知道我们角色的转变的,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祭奠曾经的自己,恰恰是知道我们的身份已经全然改变,我们即将面对的是社会上的风雨,而不是象牙塔里的纯真浪漫了。如果我们还是当时的 18 岁呢?事情会有什么不同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应该知道,自己的初心未改,所以才敢于晒出自己的青涩的照片。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初心。很多人都是听从一些所谓的前辈的经验而忘了自己是怎样的人,忘了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事。把一些所谓的经验奉为圭臬,而人与人之间也似乎讲这些视为潜规则,没有人去戳破,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如果你不敢去挑战规则,那么你也不会改变什么,如果你不幸顺从了这些规则,那么请摸着胸脯告诉自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这是一场 90 后的祭奠与狂欢,也希望是一场属于 90 后胜利的启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