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第一次来苏州,参加了香巴拉的禅修营,在太湖畔度过难忘的三天。
预留了两天时间游览苏州,匆匆一瞥。幸有同伴——酷爱研究园林的“苏州王”导览。逛了沧浪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怡园几个小园子。(著名的拙政园、狮子林都没去。拙政园人太流多要提前预约,狮子林我都到了门口,看到旅游团的大喇叭和长长的队伍,电子屏显示人流800+,放弃。留给下次吧,逛园子要保持体力和兴奋感,不能仓促。)
我对园林几乎一无所知,空间感也混乱,看在眼中都是零零碎碎的美景,但并没有写一篇完整游记的能力。只有一些直观感受,想记录一下。
不光是园林,苏州整体上都有一种中国城市罕见的气质格调。素净、儒雅,整洁明亮。老城区没有高楼,从外观到色彩都保持了高度的和谐,街道笔直宽敞,有历史古城那种南北方正的方位特征,随便走,肯定不会迷路。
城市视觉上难得的干净,除了少量“扫黑除恶”标语,苏州街道墙壁上很少看到广告,即使小街小巷,也没有道路侵占,走起来舒心敞亮。不知道是因为治理严格,还是市民自觉,苏州似乎在城市过度规划和放任蔓延中,找到一种平衡美学。
有关园林赞誉之词太多,我就不赘述了。苏州园林应该是集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环境艺术的大成,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理想空间的昂贵样板间,最能完整的展示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美学观点和精神样貌。
图片
不过我以外行初次游览的经验,有以下几个印象:
园林是一种高度设计和精巧打磨的空间组合艺术,这种高度设计虽然不像欧洲皇家园林要对每个植物“修剪”,不过也在每处造型和方位上都相当“刻意”,但又要显得“自然”。但因为构造园林的湖石、植物,庭廊这些基本元素变化不大,形成了园林特有的符号系统,搭配的好会单纯有力,不好的也相当模版化。所以“造”出来的园景,要么“精妙”,要么“造作”。
园林属于相当“成年人”的艺术,是依附于一个文人只是背景和价值体系的,是在文人美学中发展出来的“心景”外显,而非“自然美景”。像“苏州王”调侃,哪些瘦透的太湖石是扭曲挣扎的士大夫内心的映照,那些兜兜转转的空间承载隐退官员躲躲藏藏的秘密,不能一眼望透,遮遮掩掩,走走停停,才能一览胜景。堆砌的太湖石洞,不平整的石子路,池塘,没有围栏的石拱桥,很多都需要“成人”小心翼翼,方能穿行。对小孩子来说,有点危险。
园林有一种掌控感和官僚气息,对路径的设计,景致的次第,厅堂的绝对对称,让观者隐隐有种肃穆的阶层感。
目前能看到的园林,大都是明清以后的,虽然已经努力营造风雅含蓄清幽的氛围,不过仍然带有明清以后绘画的“程式化”和“巴洛克”感(真的,我看那些成吨的太湖石堆积叠加,以形成某种崎岖的动势,感觉像乾隆朝代的瓷器,有一种中国的巴洛克艺术感)。
图片
园林是一种特殊时代精英群体中的精英艺术,没有相当的文化积淀和财富积累,无从涉足。以那个时代的物质水平,没有相当财力,修园林真的是一件无底工程。以现在存留的园林来看,大多数都是有官商背景的园主,通过几代人的修缮,才慢慢完成的。所以,园林审美是那个时代顶尖精英人群的审美,没有时代普遍性。
现在能看到的苏州园林,大多数是在原有的基地上,参考文献资料设计复建的,也没有具有古典人文素养的工匠修剪维护,所以现在看到的园林,是园林艺术,自然生长,和旅游产业的混合景观。不过仍旧可以通过大体的布景陈设,想象它们原有的样子,感受那种场域氛围。
园林的陈设方式,真的能以小见大,让每个物都”别开生面“,每株植物都“卓尔不群”。比如我第一次发现在岭南最常见的芭蕉,放在园林景致中,竟然如此迷人。
总体而言,如果以游览古建筑的标准,苏州园林每部分都很精致,廊柱古朴沉静,青砖干爽,厅堂明亮,拥有一种主人仍然在居住的氛围,值得大部分开放游览的古建筑维护者学习。
园林继承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散点观赏美学,是一种需要置身其中,行走观看,在领悟整体布局,和发现精微妙处的交替中,流动的视觉体验。并没有太多西方美学中“焦点”“标志物”“中心广场”的概念,所以并不适合拍照。静态摄影的感觉,就是没什么特别。不过,还是忍不住拍了一些。这些随手拍的照片,希望这些照片给还没去过或者已经去过的朋友,提供一些参照信息。重要的是氛围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