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雨真多,到处都是湿呼呼的。
通常广州这个季节,骄阳和暴雨交替,一会打伞一会遮阳。今年天气似乎一路阴沉。雨没有节制,肆意浮躁。
最近朋友圈总能看到黑云压城,世界末日的景象。新闻里,也都是洪水淹没街道,汽车泡在水里,村庄飘走,泥石流倾泻的图景。
不论是中午还是深夜,看着黑乌乌的天空,只要几秒钟,雨水就会铺天盖地倾斜。有天晚上和朋友聊的晚,看着电闪雷鸣,暴雨把城市洗刷了好几次,清晨有种劫后余生感。我种在阳台的花最近也被掀翻了三四次,摔破了桂花树的八棱乳白瓷盆,金枝玉叶也倒栽在地上,花盆摔裂,叶片掉了一半,都换成了塑料桶。
图片
每天骑车路过的珠江边,水面涨了一米多,几乎与路面齐平。水再涨一点,就会把城市淹了。
我写过好多湿漉漉的句子。
“我看见发霉的街角一只湿漉漉的粉红拖鞋
一只瘦骨嶙峋的落汤猫卡在铁丝网上惨叫
几个垂发的臃肿女人坐在玻璃房里玩手机
一双油腻腻的手往塑料袋里塞进两根油条”
“在南方
雨教你学会认命
窗外世界凝固
僵冷如湿布”
“镜片花了
眼皮淌着温热
软绵绵的夏天
湿气浸透了跑鞋
攻陷了被褥
天地都是水幕
你还能躲去哪
镜子中
头发溃败如毡
额头壮烈如锅“
“发梢在滴水
T恤贴着肚皮
现实在地铁口的暴雨
浇湿了灰短裤男人
和手里的钥匙”
“淋雨的中年人
笨拙可笑
臃肿虚无
像一只卡通气球
一有风雨
就飘摇无助”
我对水同时有着迷恋和恐惧。甚至我有关文学的印象,少年时读到鲁迅沈从文笔下的场景,都是发生在烟雨弥漫的水边的。
我也常常梦到洪水。午夜黄昏,电闪雷鸣,水倒灌进我躺卧的矮房子,凳子水壶作业本飘在水上,木床开始浸水,被褥湿透,房顶开始滴水。屋子像船,飘摇起来.......我最早关于潮湿的噩梦,大概来自课本里小萝卜头在地牢里的插图,阴暗潮湿,到处都漏雨湿漉漉的发霉......或者少年看《第一滴血》,史泰龙被侵泡在水池里,那种满世界都是水、尸体、竹扦陷阱的越南丛林,让人发抖........或者电视里关于诺亚方舟的场景,在汪洋大海里飘摇,没有方向,没有尽头.......这也是我对世界末日的最强烈印象,最终,一切一切都被一浪青黑色温热的大水淹没,发出汩汩的声音.......
另一个世界,我在北方山区长大,我的世界长期缺水。我们县城的河滩常年是干枯的,鹅卵石和酒瓶塑料袋垃圾一起暴露在明晃晃的太阳下。夏季有暴雨两边才能长出一点灌草,看到几只青蛙几条鱼。大多时候夏季一场雨后门前沟壑倾泻的水流,我们可以用泥巴垒起的堤坝拦住玩耍。所以,常常看到电视里南方被洪水淹没的场景,人们划着洗脸盆出门的场景,甚至有点羡慕。
在我最早的意象世界里,躲在一叶飘摇的小船里,是离现实最远,离文学最近的场景。
其实,我从来没有坐过那种木船,我喜欢看水,喜欢住在靠水边的地方,但是要保持安全距离。
我写下这些没有逻辑的意象,是为了重启一些想象。最近我找来一些少年时看过的电影看,我有点想念周星驰,想念刀剑竹林,盖世神功,我觉得如果没有那些虚拟世界的冲动,我的头脑被瘟疫,诈骗、有关种族冲突的话题萦绕,现实只有要付的账单和世界在滑坡的告诫。
今年的写作没有头绪,一个原因是我清楚我看到的世界没有办法下笔,每天媒体里都上演着刷新三观的戏剧。一场瘟疫还没结束,一场有关政治的、种族问题的冲突几乎已经遮盖掉了瘟疫的恐惧。每天新闻的精彩程度,有关危机的、阴谋的、经济衰退的故事已经足够多,足够细。不需要一个试图虚构的写作者。
2020年,我每天看许多新闻,然后坐在沙发里,三个小时过去一片空白,写不出一个字。我几乎看的越多,就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试图看的越全面,就越迷惑。
现实情节精巧又俗气,我没有空间想象,也几乎无话可说。
像是一场泥石流扑面而来,泥沙俱下,生死未卜,疯狂逃命,还是看着别人被卷走爱莫能助?泥石流还没退下的世界,没有立足之地,没有歌声,也没有诗意。
另外我发现年龄越大,我越在习惯如何说一些悦耳得体的话,如何更简洁有效的表达观点,如何增加沟通效率。我开始没有勇气写下一些“务虚的句子”(说写诗更羞耻),空耗自己的生命动作被自我审查过滤,也担心浪费别人的注意力。
不知道。我觉得这种矛盾会耗尽我所有的表达欲。
我该说说那些重要的事——此时正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有关公正、理性人类文明的种种危机,时代的转折点?
还是想象一场洪水,一场私密的、魅惑的、侵袭过我少年梦境,惊恐或梦遗的,一场无所不在的洪水?
雨水的模糊想象让我隐隐约约,记得那只小船,用隐喻和诗意,而非政治理念,观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