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回想了一下,一年下来读整本的书没有超过五本,还包括读的来气,烧了一本。
不过每天在屏幕上阅读的文字,包括写下的文字,加起来应该有个乡村阅览室的信息量。甚至现在对我最有效的阅读,是通过写作倒逼出来的,如果提到的一些信息是模糊的,我不得不查阅弄清楚才写。否则,如果没有任务拿起一本书想读一下午,结果总是被不自觉拿起的手机打断。
所以现代人应该都陷入类似状况,阅读多了读书少了。越来越少拿起一本书读完,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阅读网络上的内容。(我并不是一个经典主义者,把网络阅读归类为碎片化抵制,我想今天的普通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通过电子媒介输出更多文字,总体上一定比印刷时代对文字的理解力强,哪怕一本书都没有读。)
这是一个悖论,有点像相亲的越来越多,结婚的越来越少。聊微信越来越多,互相理解越来越少。
如果单从获取内容来说的话,读书应该是一种过时的消遣,总是如此被强调,是不是老一代人的某种怀旧的情怀。至少我不相信许知远那种读书人强调的经典书籍的权威性,除了读书其他媒介都是快餐乱象。读书读出一种众人妥协我坚守,众人碎片我深刻的哀叹式优越感。那不是读书,那是砌墙。
媒介一直在变,通常前一代总是带着优越感和忧虑。口语时代的苏格拉底孔子佛陀,都认为口语才能承载智慧,因为智慧是由情境应机而生的,也要随情景消失或者改变。把说过的话写成书让陌生人读是愚蠢又危险的。另外口语时代人需要超强记忆力,他们担心有了印刷术人们不用记东西了脑子一定退化。到今天,印刷纸质书又象征了保存真理的媒介,电子屏幕成了灾难。其实从口语演讲到纸质书到电子阅读,内容基本没有变,改变的只是阅读方式。口语时代的人擅长把内容塞进故事让人回味。印刷时代造就了长串的抽象词汇叠加的句子,概念摞概念的大部头哲学著作。口语时代人们听觉灵敏,印刷时代一行一行阅读,人们逻辑变强,今天人们对着屏幕扫一眼就能抓取重要信息,眼睛训练出了超强图形识别能力。不知道有没有相关脑科学的研究,从智能手机普及的十几年时间里,现代人处理信息的脑神经肯定已经改变,从图形幕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一定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理解信息的连贯性能力,可能在减损。
我对媒介转换既不太担忧,又同时保持警惕。这一两年,因为听音频对环境要求低,我听书比读书多,这似乎又回到了苏格拉底时代,我感觉挺好的。不过很多人抱怨听书是快餐学习,听完什么都不记得之类我没感觉,因为其实很多书读完我也不记得。
甚至关于读书,我有一个公案可参。问,读完一本书,什么都不记得了,最后还剩下点儿什么?
如果读完一本书,记住书里所有内容,成为谈资或者圈住别人的武器,那就被书给操控了。如果读完一本书,什么也没有引起注意,那也愧对那本书。最深入的读书,是像吃一个面包,该吸收吸收,该排泄排泄。吃完面包就消失了。当你再谈到书里的内容,就完全用的是自己的语言。
在我看来,读书与书无关。如果媒介不是重点,内容不是重点,那读书还有什么值得推崇的。
我认为读书只有一个意义,即那种珍重文字的态度,那种小心翼翼打开看完合上的仪式感,是在与书相遇时,人的轻柔庄重的样子。书从竹简羊皮卷手抄本再到印刷书,承载文化最珍贵的信息,所以从书那里传下来的不但有知识,还传递对文化的态度。拿到书像拿到珠宝,你不自觉的就变得慎重而不放逸。这是电子设备很难替代的。
读书只与人有关。或者与文化的意象有关。
读书连带的所有氛围,图书馆的静谧,书店的优雅,炉火沙发的温馨,一个人深夜搂着一本书的空灵孤寂……所有所有与书相关的景象,都已经被创造出一种诗意和神圣感,是我们美学的重要部分。就像月亮包含的意象,你没法用一盏同样亮的路灯,替换由月亮叠加出来的诗意系统。
所以读书的重要性,在于读,在于珍重,在于以一种缓慢的、孤独的、有触感的觉知对视一段文字。
于是我对书的态度,常常只是买了放在书架上,有时看几眼,有时拿下来摸一摸又放回去,一种渣男想跟所有女孩谈恋爱的心态。
读书不但与书无关,也与内容无关。对于那种会问”买这么多书你读的完吗?”的人,我只能哀叹,你们恋爱,大概也只有索取,没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