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DATE:2020.11.13
WEATHER:Sunny
MUSIC:《Good together》
WRITER:平原小鸽
图片
玉米の话:
我今年20岁,但还是把自己当作孩子。
哪怕30岁,40岁……我也会依然爱说爱笑,敢爱敢恨,像个孩子一般。
世界在逼我们长大,所有人都在要求我们成熟,但是,别因为别人的眼光——最后亏欠了自己。
图片
今天,微博上出现了一条热搜——“二十多岁的我还是喜欢看动画片怎么办?”
提问者的苦闷,烦恼,迷茫,以及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对自我的怀疑,已经像海一样显出巨大的波浪来。
短短一句话,寥寥数字,透露出的焦虑浓重得似乎能从字里行间跳出来。
然而其中蕴藏着的淡淡希冀,又叫人无法直接为此定下重罪。
我看完不禁想问:二十多岁,成年了,看动画片有什么不对吗?
A
一直以来,成人的世界仿佛有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都在默认——
因为你长大了,所有不能再幼稚下去了,越来越多的事情必须做,也有越来越多的事情不能做。
“成年人”就像一个标签,被强行贴在了人的身上,冠之以无尽的约束。
试问,二十多岁——初入成年的年纪,大家似乎都稚气未脱,到底该如何仓促地伪装成熟?
是“呆呆地站在镜子前/笨拙系上红色领带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还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在社交平台发布一些从未经历过的沧桑文字?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从幼稚里过早拉出,而不是等待时间带来质的蜕变?
图片
B
固然,当下快节奏发展的社会充斥着莫大的压力与竞争不绝的刺激,物欲横流的诱惑下,每个人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跑去。
迫于外在的压力,我们只能拼命向前追赶。
于是,诞生了一批批低龄天才少年、出现了打着“出名要趁早”旗号的各种选秀机构、出现了各种速成计划、财富自由、天价兼职……
而这些,都让“从前车马都很慢,一生只爱一个人”的岁月定格在了过往。
但是,当夜深人静,月亮挂在树梢时,想起年少时的简单的梦想与时光,你会不会突然觉得精疲力尽,似乎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违心,而热爱的事情皆不能带来利益、地位、权力。
我想,这是我们一代人的迷茫,是每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必经的低谷。
图片
C
我的亲叔叔,最小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他本人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是特别喜欢看动漫、吃零食,反而对当下十分火热的房、车漠不关心。
在他看来,有房子住就行,出门骑电驴也没什么委屈,在鞋厂一个月拿四千的工资够养家糊口就很快乐,生孩子何必非要是儿子才能扬眉吐气,闺女一样好。
他总是乐呵呵,笑眯眯的眼睛装不下烦恼。
印象中的他是个潇洒的人,总是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好,把剩下的时间留给自己去奔走在热爱里,一副无欲无求的样子。
他的一双帆布鞋可以穿五年,他不曾因为缺少一双锃亮的皮鞋而苦恼,抑或是因为没人喊自己一声领导而纠结。
图片
叔叔一家住在县城80平米小房子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还经常跟我们这些孩子谈天说地,畅聊不停。
我总是不经意间把他当成同龄人,聊着聊着就扯到追星、二次元、购物。
而这些,在长辈面前总是没有共同话语。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很肤浅的话题,是只有幼稚的孩子才会聊起,而成年人谈及这些总是很丢人。
家中长辈们对叔叔议论纷纷,说他不思进取,告诫晚辈不要学他。
我对此很不解:人活着快乐就行了,为什么对物质需求少一些、童心多一些就是不思进取,就要受到众人的批判?难道只有累到愁眉苦脸的成年人才值得肯定?
D
这个社会对成年人的定义固然严苛,例如每天都在叫嚣“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但是人们对一个成年人的要求必须是这样吗?
不允许他们娱乐,不许他们碰触童心与幼稚的底线,要求他们在生活的重担之下必须表情严肃、拼命追求社会上所谓“成功人士”拥有的权势……
在内心深处,我很羡慕叔叔——众生皆苦,而成年尤甚。
我们天天喊着“人间不值得”,但是很多时候明明可以卸下不必要的伪装,不必刻意去扮演成熟。
大抵真正的“心累”,就是明明可以给自己一次喘息的机会,却非要苦苦支撑,只为扮演成熟。
图片
因为畏惧别人嘲笑的目光,抵触外界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我们一直扮演着他人想要看到的成熟角色。
但是谁又能说,已经成年的我们就不可以光明正大的幼稚一次呢?
美国作家帕蒂·史密斯曾说过:“若认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没有了随波逐流的理由。”
其实,二十多岁了,看看喜欢的动画片也没什么不可以,周末躺在床上听听慵懒、舒缓、伤感的音乐也不是什么过错。
社会对年轻人的要求的确很严格,但绝对称不上苛刻。
没有人活着容易,别因为别人的眼光——最后亏欠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