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真理而斗争,欢迎回到2049。
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同学是马鞍山人,这哥们性格非常好,但只要有人说他是安徽人,他立马急眼:你才是安徽人,你全家都是安徽人,人家是南京人。不仅是马鞍山,我还问了一些朋友,像是滁州、芜湖,甚至更远的池州、铜陵和安庆,也对南京有着远超合肥的高度认同感。不过要把这么多城市划给南京实在费劲,我们为什么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呢?于是在今天,我们就会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调侃说:南京是安徽的南京,安徽的名义省会是合肥,但真实省会却是南京,所以南京应该改名叫“徽京”。
好了这边是安徽的强势拉拢,那么另一边的江苏,又是什么态度呢?说起来有点让南京寒心,事实是,江苏省内对南京的认同度反而不高,我们知道,长久以来,就存在着苏北和苏南的割裂,苏南地区代表着全江苏最强实力,但提起苏南的正统,人们更加认同的是苏锡常,南京却不在其中。一个省会这么憋屈,干着干着还把自己干成了隔壁的省会,南京在全国算是独一份。那么作为全国经济第二大省,江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相?各位老板大家好,我是城市问题专家——斯坦尼斯刘夫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江苏的省会到底是哪?
首先要问一个问题,省会是什么?你可能会说,省会就是省委、省政府,以及各个省级行政机关所在地,是省委书记、省长、厅长住的地方。表面上看,确实如此,而如果更深入地去看,省会作为一省中心,其实主要承担了两个重要职能:一是在政治上,向上代表全省争取中央政策,向下平衡各市之间的竞合博弈,协调好各方利益。也就是在全省整体发展的同时,也保证省内所有地区不掉队。二是在经济上,省会要辐射全省、服务全省,带领全省共同发展。我省会是大哥,哥们玩大的,其他地区就可以给我做配套产业,就比如说吉林,省会长春是重工业基地,汽车制造更是位列全国前茅,不过长春不可能什么都生产,于是在长春的汽车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吉林省的其他城市,也处于长春汽车产业的辐射之内。
可以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是这样一种比较典型的状况,省会就是省内各种资源,包括物资、资金和人才的集散地。在地图上看就十分明显,各个省会就好像一个个中心环岛,交通十分发达,向外一通辐射,是全省的枢纽所在。可以这么说,如果现在把某个省会从地图上给挖走,全省的经济也就转不起来了。或许在某些省份中,省会的经济实力并不是最强,像是广东、山东和辽宁,但即便如此,省会只要把自己的职能给履行好,它的地位就不会受到丝毫影响。我们来看广东,最近几年,深圳经济发展迅猛,GDP先后超越广州和香港,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怀疑过广州的大哥地位,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从对全省的财政贡献力度来看,广州要远远超过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每年,广州都会拿出庞大的财政资金,用以转移支付,去扶持粤东、粤西和粤北的小兄弟。就好像过日子一样,二哥家虽然更有钱,但二哥不掏钱,大哥家虽然没有二哥家有钱,但家里的大事小情,不论是给弟妹买房,还是给祖宗修坟,大哥全都冲在最前面,你说这个家里谁当家?你让二哥去当,他也没有这个脸。
其次,从生产要素的流动来看,广州也是整个广东省当之无愧的核心平台。作为国务院指定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拥有客流量全国第一的高铁站——广州南站,拥有吞吐量全球第四的集装箱码头——广州港,还拥有客流量全球第11名的机场——白云机场,当然了这个第11名是2019年的数据,而在受疫情影响的去年,白云机场的客流量位居世界第一。
凭借着这些超级工程,广州将整个广东纳入它的经济腹地,虽然深圳的强势崛起,对广州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丝毫不影响广州在省内的枢纽地位。至于山东和辽宁,其实也一样,大连和青岛都是计划单列市,财政贡献力度远不如沈阳和济南,两省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是以沈阳和济南为中心,而不是大连和青岛。省会的担当,是一个省的命脉所在。
但是以上说到的这套法则,到了江苏就玩不转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就把南京划给安徽,或是更狠一点,直接把南京从地图上挖走,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就是,即使没有南京,江苏省的经济也能运转自如,这就是南京的尴尬之处,事实上,对于江苏很多城市来说,它们与世界发生联系的转换平台,不是南京,而是上海。
江苏省干线航道总里程,超过了4000公里,这些内河航道可以行驶千吨级的船舶,通江达海。但是来自苏北、苏中地区的各种货物,不论是经过南通还是京杭大运河南下,只要进了长江,它们的目标大多数只有一个,这就是顺流而下,直奔长江出海口上海,和南京没有什么关系。当然了除了走上海之外,江苏省的货物,还有一部分可以走自己的港口——连云港,这就更是和南京八竿子打不着了。如果这些货物不走水运,而是改走铁路和公路,情况也是差不多,以上海为中转,可以方便地去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而且上海的服务业那么发达,从上海起运,也有着成本优势,既然如此,还看什么南京?
图片
连云港
所以我们就发现,历年来,江苏省的基建布局,并不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结构,而是多面开花的“井”字形结构,搞成这个样子的目的,就是想让江苏所有地区,可以找到一条到上海的近路。反正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江苏的第一想法就是导入上海,不惜一切代价,去融入这个世界超级十字路口。于是就这样,上海成为了江苏的货物集散中心、贸易中心,以及经济中心。它以最低的成本,帮助扬州、南通、盐城等江苏省的次发达地区,嵌入到全球经济的大循环之中,从扬州到上海,这实在太自然了。又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地区,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全球市场。其实客观地说,苏锡常之所以可以吸引那么多跨国公司争相涌入,崛起成为今天的世界工厂,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靠近上海,人家看中的,就是苏锡常作为上海后花园的区位优势。
在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南京无疑是被边缘化了,这也没有办法,因为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一流的现代服务业,是上海代替了南京,在为全江苏提供着高端服务。就比如说我是常州的一个大老板,现在我的公司要上市,我肯定是去找上海证券交易所,如果我的公司有一笔国际贸易纠纷,我的首选也是去上海找一家拥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事务所。东方魔都,才是江苏省经济腾飞的关键,如果说南京是江苏的政治省会,那么上海就是江苏的经济省会。
当然了即便事实如此,作为直辖市的大上海,也不可能屈尊做一个江苏的省会,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南京是仅次于上海的最好选择?很遗憾,或许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还有一个城市,在江苏省内享有着极高声誉,这就是苏州。2020年,苏州GDP高达20171亿元,位列全国第六,相比之下,南京的GDP目前还只有苏州的73.4%。不过苏州之强,并不只是强在它的经济规模。
古语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作为与杭州齐名的历史名城,在帝制时代,苏州确实做过江苏的首府,江苏江苏,省份名字的由来,就是江陵+苏州。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京成为了江苏省会,包括南京长江大桥等超级工程,在南京纷纷上马,一时间内,苏州不再是南京的对手。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江苏省内风云突变,苏州虽然不再是江苏的政治老大,但它却以中国第一大普通地级市的身份,低调地隐藏在南京身后,指引着全省的发展方向,成为了江苏实际上的精神领袖。
想当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可谓一片混沌、问题丛生。不只是基层,哪怕是高层,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有的人怕搞大了收不住,于是干脆原地不动躺平了,有的人随波逐流,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但苏州不一样,这个具有冒险精神的城市,一个猛子嗷一下钻进了时代的浪潮之中,主动为江苏乃至全国,趟出了好几种范式。
首先在集体经济方面,苏州搞出了“苏南模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当时江苏一度想把这种经验复制到全省。后来由于一系列原因,苏南模式衰败了,但苏州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又在外资领域,及时探索出了“中新工业园”模式,仿佛一夜之间,金鸡湖畔就遍布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由此诞生了“新苏南模式”。今天,新苏南模式已经在江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普及,像是宿迁就搞了一个苏宿工业园,南通也搞了一个苏通科技产业园。最后在现代化治理方面,苏州还诞生过“昆山经验”,为全国地方政府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作出了参考样本。
图片
金鸡湖
图片
这就是苏州,它总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山东、辽宁和福建,也拥有双子星城市,青岛、大连和泉州,也有着自己独辟蹊径的发展经验,但它们都没有苏州模式那么轰动,那么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可以说正是苏州,把江苏推向了全国最高舞台,苏州就是江苏改革开放的象征,它代表着江苏,与浙江的温州模式、广东的深圳模式,分庭抗礼。所以在精神层面,苏州可以算是江苏的“文化省会”。
好了说完了更合格做江苏省会的上海和苏州,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真正的省会南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南京的GDP都要落后于苏州和无锡,只位列江苏省第三名,直到2014年,南京才实现了对无锡的超越。但是我们不能小看南京的能量,虽然在江苏省内,南京不是很受待见,但在安徽的地盘上,南京确实称得上是“实际省会”。
图片
无锡
放眼全国,省会城市一般都是坐镇全省的中心区域,但南京的地理位置却十分特殊,看地图我们会发现,它偏居江苏西南一隅,远离地理几何的中心,而且被安徽三面包抄,几乎要嵌入安徽体内。这种独一无二的格局,就天然决定了南京对内辐射较弱,但对外辐射却很强。
图片
就比如在空港方面,南京的禄口国际机场,实际上成为了安徽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城市的共用机场,因为相比于合肥的新桥国际机场,禄口机场要近很多。在铁路方面那就更过分了,安徽16个地级市全都和南京通了高铁,我说的高铁是指那个G字头的高铁,D字头的动车不算在内。但是反观江苏省内,南通、盐城和泰州,直到今天还没有G字头的高铁直达南京。特别是这个南通,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2020年,南通GDP已经破万亿,位列全国21名,南通到南京的距离,和安徽池州到南京的距离差不了多少,但是南通到南京最快一列车是C3786次,用时2小时16分,而池州到南京最快一列车是G7078次,用时只需要1小时25分,两者相差51分钟,北京到天津也用不上50分钟,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扬州也是如此,地图上看,扬州距离南京非常近,它本身就在南京脚下,是南京都市圈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但扬州到南京最快一列车C3762,要用时49分钟,相比之下,距离要比扬州远上160公里的安徽蚌埠,它到南京最快的G445次,用时只要40分钟。如果你是一个地理盲,高铁的数据在这明摆着,你也会把南京当做是安徽的省会。
图片
禄口机场
地铁也一样,在2002年,南京规划了全国第一个跨省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旗下成员有一半都是安徽的城市,包括马鞍山、滁州、芜湖和宣城。顺着这一思路,近年来,南京的地铁规划,也跨出了本城区范围,延伸到了安徽地区,像是S2号线连接到马鞍山,S4号线连接到滁州,S8号线连接到滁州的天长市,这要是建完了,以上这些安徽城市,就会被南京纳入半小时生活圈,大连的普兰店,也进不去大连的半小时生活圈。南京与安徽的联系,确实是十分紧密。
图片
最后在产业方面,南京也在向安徽疯狂辐射,可以说,南京与安徽的关系,就好比是上海与苏锡常的关系。目前,南京已经与周边的安徽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关系,像是西门子集团旗下的博西华家用电器公司,它的研发、销售环节放在南京,生产环节就放在滁州。南京还有许多汽车配套企业,集体转移到了滁州汊河开发区。
图片
汊河开发区
当然了,不仅仅是南京在服务着安徽省,半个安徽省也在以各种方式供养着南京。滁州供应了南京四分之一的粮食,马鞍山供应了南京一半的蔬菜,有一位马鞍山老铁就和我讲,马鞍山的母鸡是安徽的母鸡,但它们下的蛋,却是南京的蛋。除了物资,安徽还向南京供应劳动力,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公布了一些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来源地,其中,南京流动人口的第一大来源地是马鞍山,第二大来源地是亳州,第五大来源地是安庆,全都是安徽城市。江苏可以离开南京,安徽真是离不开南京,南京也离不开安徽。这种强辐射、强联系的市际组合关系,难到还不足以说明南京是安徽的省会吗?
还有一点,在文化上,南京也与安徽更为接近,我们知道,苏锡常说的是吴侬软语,南京不是,南京人说的是江淮官话,有时候听起来有点像山东口音,而安徽中南部地区,说的也是江淮官话。事实上在历史上,南京也确实做过安徽的省会,两者在文化上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半个安徽对南京有着很强的向心力,也就不足为怪。据说马鞍山人,是长期订阅南京的报纸,看南京的电视台,上南京看病,上南京读书。很多年前,坊间传言南京要成为直辖市,同时把马鞍山也给划走,那还当什么安徽人,着实让马鞍山人兴奋了好一阵子。
妥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貌似江苏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有一个极为隐蔽的影响,或许在未来,会影响到江苏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人口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江苏常住人口为8474.8万,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608万。再看广东,2020年末,常住人口1.26亿,十年间增长了2171万。广东与江苏的经济总量差不了太多,而且江苏的13座城市,全部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江苏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什么相比于广东,人口增幅会差这么大?要知道广东只是一个深圳,10年间的人口就增长了700万,比江苏全省还要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江苏省的生育欲望普遍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常年全国倒数,也就比黑吉辽好一点点。当然了,不爱生并不是江苏一省的问题,江苏人口增长缓慢,主要还是因为机械增长乏力,也就是外来人口比较少。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江苏的政治省会、经济省会和文化省会,不是三位一体,这就导致江苏,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作为核心引擎疯狂的虹吸外来人口。
比如说苏锡常,经济十分发达,但很可惜,它们不是省会,没有各类省级单位、金融机构和总部经济,所以就无法对高端人才形成集聚和沉淀,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有所掣肘,现代服务业搞不起来,就难以进一步地发展起来都市型产业吸纳人口。更要命的是,苏大强之强主要是强在制造业,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苏锡常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向内陆转移,转移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人口。这是苏锡常的问题,南京的问题就在于,它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实力倒挂,号召力远不如武汉、成都、长沙这种首位度极高的省会城市,所以别说是虹吸全国人口,哪怕是虹吸全省人口,都有点力不从心。于是就这样,江苏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散装大省”,号称13太保,个个都很强,但凝聚力似乎差点意思。
其实今天说了这么多,一直讲的都是表面现象,江苏为什么会散装?往深了挖,还是在于特殊的行政区划安排。江苏一省独占了富饶的万里长江下游的沿线两岸,但唯独最后的出海口,却不在它的管辖范围,这一片黄金地带,属于上海。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上海只要不作,必定会发展为全球瞩目的超级十字路口,事实也确实如此。试想一下,如果上海属于江苏,江苏的省会根本不会有第二个选择,江苏也不会出现今天三个省会的尴尬局面。
当然了今天想让上海重回江苏,已经不再现实,但这绝不意味着,江苏会一直松散下去,更不意味着南京会继续被边缘化。近年来,江苏省明确提出了强省会战略,全力支撑南京发展,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放射交通网,未来,南京的核心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至于这会是一个怎样全新的南京,我也不知道,目前大致地去看,南京对互联网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兴趣不大。这倒不是因为南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几十年发展过来之后,我们认清了一个现实,这就是互联网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可以富中国,但却很难强中国。关于互联网经济,在上一期介绍上海的节目中,咱们已经唠过了,今天简单看一下外向型经济。
图片
南京
外向型经济的代表,无疑就是苏锡常,诚然,以苏锡常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为国家的发展,积累了第一桶金,但如果想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军者,我们就决不能死守外向型经济。就比如汽车制造业,早在二三十年前,我国就在汽车制造领域,开始尝试“用市场换技术”,试图以合资公司的方式,获取国外先进的知识产权,搞出了什么一汽大众、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广汽本田,但是结果怎么样呢?老外倒是赚了不少,但直到今天,我们也拿不出一家叫的硬的自主汽车品牌,拿出来什么了,华晨中华么?换壳的BJ90么?相比之下,没有老师的中国高铁,倒是在全世界独领风骚。
合资模式为什么没有导致技术的扩散和能力的成长?原因就是它们没有产品开发的经济动力,而且就算是你想,也会遭到外方资本有意识的控制。北京大学的路风教授,前几年写了一本书,名叫《新火:走向自主创新》,书挺厚,没法看,中心思想我给你总结一下,他说的就是,所谓的合资,其实就是引进了大量的生产图纸,我们有了观摩权和按图生产权,但是即便你发现图纸有问题,想改动一个螺丝,也必须在外方本部进行。老外是把知识产权的溢出死死封锁,到最后,这些合资企业,全都沦为了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充其量只能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但却无法提高研发能力。这种没有技术的工业化,在历史上是成功的,但它绝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应有之意。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国内的大城市,但凡还有点想法的,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南京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在最近几年,南京开启了大力的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发展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站在了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前沿,默默地正在从配角变成主角。而且南京的优势是巨大的,不要忘了,南京的高校资源集聚度,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这是其他城市难以复制、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我们相信,未来,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科技的不断发展,南京将会成为江苏真正的省会,六朝古都能否抓住历史进程、迎来蜕变,就是一个字:干!